来源: 江苏政协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1/20
1月19日下午,参加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致公党界委员认真学习讨论省长许昆林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委员们一致认为,报告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紧扣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和“4+1”重大任务,科学研判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分析有利条件,总结成绩客观实在,分析形势精准深刻,制定目标科学合理,部署任务重点突出。大家表示,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改革关键处、发展紧要处、民生关切处,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以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王学锋(致公党省委会主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听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深刻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紧紧围绕“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全面深化改革、增进民生福祉、坚决守牢生态红线和安全底线等重点领域,谋划早、行动快、看得准、抓得实。围绕2025年重点工作,一方面将带领全省致公党各级组织和党员,认真参政履职,发挥侨海特色,努力凝聚更广泛共识、汇聚更多力量;另一方面将和全省住建系统一道抓紧细化安排全年工作,一着不让抓落实,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再谱华章作贡献。
米其智(省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
省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展示了江苏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更展示出江苏人民奋斗努力担当的精神状态,令我们深感振奋、信心十足。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25年工作部署实事求是、科学全面,既明确目标要求,又指出方法路径。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广泛深入调研,精准建言献策,为我省现代化建设贡献政协委员的智慧力量。
傅 阳(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市委会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
谈几点感受:一是信心,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江苏真正做到了“走在前,做示范”,激励我们“更有信心”;二是转型,感受到江苏发展转型、动能转换的趋势和更多颠覆性、原创性亮点,比如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等科创领域成就,相信今年会有更大进步;三是责任,“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意味着我们在服务企业发展中的责任,将奔着企业所盼、心系企业所愿,结合政协履职帮助企业解难题、促发展。
高 健〔致公党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兼)〕:
政府工作报告实实在在体现“守正创新”和“勇挑大梁”、“战略谋划”和“当前工作”、“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的高度契合。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好党派工作。在“致福工程”再出发工作中,更加注重“智力先行”,个性化摸准地方需求,体系化集聚、配置资源,更好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推进社会服务扎实开展。此外,推动基础教育的扩优提质,需要“跳出教育才能办好教育”,注重社会学校家庭联动发力、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地健全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习型社会的打造。
赵春杰(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建议:进一步完善高校培养体系和各类评价考核指标,保障教师队伍回到教育初心、保持学生求学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吴红星(致公党无锡市委会主委,无锡市政协副主席):
提几个方面建议:一是引导各地增强忧患意识,全面认识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好产能出清、消费提振等方面工作。二是激发内需活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提升居民收入。三是锚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指导外向型企业更好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黄 靖(致公党苏州市委会主委,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省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目标明确的报告。“首次”“第一”“再创新高”等亮眼成绩体现了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带动和支柱作用,背后是全省上下勇挑大梁、守正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和坚持。报告中频频出现的“苏州元素”,肯定了苏州的成绩,点明了下一步发展路径。我们将紧紧围绕报告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坚持干字当头,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抓落实,在新征程上贡献苏州致公力量。
施学雷(致公党南通市委会主委,南通市政协副主席):
建议:一是在贯彻即将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方面,要提早研究谋划,出台细分领域、细化类型、细致环节的具体政策措施,有更多的务实作为。二是建立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发挥社会评价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监督作用。
徐 晟(致公党扬州市委会主委,扬州市政协副主席):
许昆林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答卷厚、举措明、基调实,印象深刻:一是政策举措精准普惠,为经济发展吹“暖风”、为经营主体送“暖流”,企业获得感很强。二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有力,“撬动”效应明显。三是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统筹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将围绕今年重点工作履好职、尽好责、建好言,针对科创综合体、农业综合体建设以及跨境电商发展,开展好调研建言工作。
周小慧(泰州市副市长,致公党泰州市总支主委):
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高点站位对标对表,贯彻落实“勇挑大梁”要求,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二是重视转化谋深谋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全会提出的工作要求,细化实化具体化地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目标和一件件创新实践。三是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恒久不变的主题和创新亮点并存,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经济、民生、生态等工作,一锤接着一锤敲,确保取得长足进步,坚定了我们对江苏发展的信心、底气和动力。
王新宇(致公党徐州市委会主委,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馆长):
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布局综合改革、支撑科技创新的举措,一定会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报告中的“加快徐州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徐州作为区域经济、科创、教育文化中心的优势地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引领省际接壤地区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成果。
薛艳丽〔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会主委(驻会)〕:
我们参政党地方组织要认真组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议政建言工作。一是聚焦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有效激发消费潜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二是围绕更大力度实施“两重”项目、加力扩围落实“两新”政策,高质量建言献策;三是围绕壮大“耐心资本”、发展科技金融做好履职文章。
王明强(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许昆林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彰显了江苏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带动和支柱作用。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将立足本职工作,聚焦新质生产力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在健康养老、银发经济等领域积极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以创新的思维、实干的精神、高效的工作力争作出新的贡献。
吴 迪(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对“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有感触。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创新策源地,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进一步推动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大项目大平台建设,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原创动力。同时,高校应当抓好高端人才培养,最近南京大学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学院,就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解决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问题的新举措。
吴 峰(河海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一年来,江苏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有力支撑科技助力经济发展,有力保障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教育强省先行示范。建议:下一步推动政产学研衔接发力,摸索依托企业和项目培养研究型、专业型、高层次人才,采取政策指导、校企联合、经费保障、人才双聘等方式,发挥人才优势支撑创新发展。
唐敦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惠航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
2024年,江苏在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措施得力,有效加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令人期待。提两点建议:一是要着力抓好小学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摆脱“内卷”;二是从二、三线城市入手,加快出台生育支持和优惠托育服务具体政策。
许风国(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院长):
从生物医药的角度看,我省布局建设了合成生物基础科学中心,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居全国第一,获批包括多靶标天然药物在内的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成绩斐然。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保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双岗建功、履职尽责,扎实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具有全国优势的生物药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