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相遇

记录《走进张謇“城市课堂”》备课点滴

作者:通致宣 发布时间:2022/02/18

题记:2021年初冬,崇川区教体局组织了区第二届优秀班会课现场赛课活动。经过层层选拔,我有幸走进赛场,与优秀的老师们同场竞技。回想这节课的磨砺,感触颇多,写下这些文字。

——王斐斐

机缘的相遇

2021年秋季,我和新入职的小陈老师带着一班新接手的四年级孩子到狼山脚下游览。曲径通幽处,林溪环绕,别有洞天,这里是狼山北麓园。

作为班主任的我,带着孩子们参观謇园,瞻仰张謇先生的塑像,为他们讲解张謇先生的生平、他为创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呕心沥血的经历。孩子们对张謇先生很陌生,甚至包括小陈老师,但无一例外都听得异常认真。

微信图片_20220216150404.png

我自幼生活在唐闸古镇,听着通扬运河上的汽笛声长大,对工业重镇的工厂企业如数家珍,大生纱厂、油脂厂、面粉厂、造纸厂……1895年,张謇先生在这里开启了“实业救国”之路。

年近不惑的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童年时期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的热闹景象,记得家中长辈讲述张謇先生的故事。在唐闸生活的三十年,我也亲眼见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工业的兴衰。无论如何,对唐家闸的深情厚谊根植于我的内心。

张謇先生是南通人引以为傲的历史财富和精神财富,习主席称之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受到习总书记盛赞的张謇先生和张謇现象更应该成为南通人永远的热点。我想准备一堂课,让张謇先生的事迹在这一代儿童中继续传扬,我想尝试一下,挑战一下。

 

心灵的相遇

正值心潮澎湃之际,我把内心的想法向北城小学副校长、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范崚瑱先生吐露。我打算从“认识一个人,了解一座城,传承一种精神”入手,带孩子们了解张謇先生在南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伟大功勋,做公益、乐慈善的仁爱之心。同时我也提出了心中疑问:鉴于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我们该如何讲好张謇故事呢?

范先生思索了一番,肯定了我选材的勇气,并且提出了“研学”的建议。听到这个令人精神振奋的词汇,我也瞬间打开了思路,就着一壶热茶,与范先生畅谈张謇精神,从唐闸工业小镇到南通博物苑,从啬园到军山气象台,从南通师范到更俗剧院,所到之处,无不熠熠生辉,张謇先生之伟大,我们感同身受。

范先生突然想起几年前创作的一首诗歌——《行走在港闸的初夏》与我分享。其实,关于张謇,她远比我读得更为深刻、更为透彻。这番交流过后,我感受到了莫大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我深入研读张謇先生的决心。我打算带领孩子们走进张謇“城市课堂”,开启研学之旅。

回去后我便立即着手准备,动用一切资源,追寻这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也正是这次历时一个月的备课过程,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张謇先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

我上网搜索图片文字材料,在微信“收藏”中重拾一段段关于张謇先生的研究记录、对张柔武先生的采访实录,联系同样热衷唐闸历史的我的老师李旸先生和曾在南通博物苑工作的同学等等。

在翻阅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张謇先生的形象更为丰满,愈加鲜活,让我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真实。清末状元,心怀桑梓,回归故里;胸怀天下,振兴民族工业。一个人复兴一座城,一座城复兴一个国。而如今的我们,依然在享受张謇先生创建近代第一城所带来的福泽。时至今日,当人们徜徉于江海大地,仍能看到张謇所开创的诸多全国之最:

南通博物苑——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民立中等师范学校;

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

通海垦牧公司——全国第一个农垦股份制企业;

南通盲哑学校——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

大生纺织企业集团——中国最早的民营资本集团

……

P3.jpg

南通博物苑,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第一所民办师范.png

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民立中等师范学校

第一所盲哑学校.png

南通盲哑学校,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

第一所新型戏曲学校—伶工学社.png

伶工学社及更俗剧场,是张謇与梅兰芳、欧阳予倩携手打造的文化地标

第一家军山气象台.png

军山气象台,中国历史上国人自建的第一座气象台

第一家股份制纺织企业—大生纱厂.png

大生纱厂,中国第一家民营纺织企业

这座城市中随处可见张謇先生的历史功绩,我筛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课堂”景点,带孩子们打卡、研学。

在屡次试教、调整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受众内心的变化——

孩子们拿到精美的“城市课堂”画册后兴趣盎然,当他们发现这些景点如此熟悉之后,兴奋地打开资料包认真研读;但这些资料对孩子们仍有些晦涩,我又及时调整资料包内容,深入浅出,让他们更易接受。我想,这是师生之间、成年人与儿童之间认知的“相遇”。

当我把这个欣喜的发现告诉范崚瑱先生的时候,她说:“我很高兴,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这般积极的心态,也许这一次次熬夜的成果又会被一次次地否定与推翻,但是享受这个历练的过程吧!你也会因此成长。”

是啊!于我而言,将张謇精神引入课堂、辐射开去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是一个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其余一切都不重要了。

微信图片_20220216151050.png

孩子们利用周末走进了唐闸古镇1895,亲自体验手工肥皂制作,在斑驳的砖墙边倾听历史的回响;

他们走进南通博物苑与讲解员老师互动交流,了解到南通钟楼改变了旧时南通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他们漫步于濠河畔,懂得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与张謇先生是忘年之交,更俗剧院的“梅欧阁”更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

其他给予我帮助的同事以及同事的家人们聊起张謇先生,无论老南通人还是新南通人,都对张謇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津津乐道。

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座城。

张謇精神在这个时代依然鲜活,依然充满力量。精神的传承更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内驱动力。我顿时感慨万千,又将设计思路调整为

“认识一个人,了解一座城,传承一种精神,赓续一种情怀”。

 

血脉的相遇

张謇先生的嫡孙女张柔武先生曾是南通师范的音乐教师,是南通致公第一任主委,今年已经104岁高龄。我作为2016年加入致公党的党员,一直仰慕张柔武先生侨海报国、心系公益的善举。

我带着孩子们叩响了老主委的家门,寻访如今唯一亲眼见过张謇先生的人,更是张謇精神的传承人,听听她讲述张謇先生的过往,了解张氏家族的家风家教。

微信图片_20211127150216.jpg

当我告诉老主委我也是张家后人,是张家慎字辈(我随母亲姓王,本名为张慎洢),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的祖父张祖珂先生曾在南通师范任教,老主委开心地笑了。张家血脉的初次相遇,同为教师的喜悦,让我倍感亲切。带领更多孩子赓续张謇先生的家国情怀,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家国情怀。

一个百岁老人,思维敏捷,口齿清晰,举手投足间尽显名媛风范,待人谦和,坚韧达观。

微信图片_20211127153806.jpg

她与孩子们讲述张謇幼时读书的往事;讲述风雨飘摇的清末,张謇不忍看到国家被日寇蹂躏、弃官从商;讲述张謇生活节俭、慷慨兴办公益事业;讲述张謇教育后代淡泊名利、投身教育。张柔武先生开心地与孩子们合影留念,握着孩子们的手勉励他们要爱国,要奋斗,要有所作为。

微信图片_20220216151222.png

张柔武先生赠送了一本由她亲笔签名的《张謇故事》给我,我小心翼翼地收好。与先生告别后,同行的孩子们异常兴奋,难掩见到南通名人后的激动,他们说会铭记这一次寻访,让张謇的事迹成为激励自己学习的动力。

这一刻,我心里迸发出了一个质朴的词汇——值得!

从确立主题到着手查阅资料,从潜心研读到经历各种挫折,从茫然无措到柳暗花明,再到这一刻的欣慰,我庆幸自己从事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感谢自己力排众议选择了这一主题,我感恩陪我一同经历坎坷的导师、同事、朋友。这一次次心灵的相遇是人间值得,是破茧成蝶的惊喜。

 

在品读张謇精神的同时,我再一次想起自己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可以没有拯救世界的臂膀,但不能没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我时常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知识技能还是情感态度?我想是面对生活的勇气,是面对挫折的抉择。

走进张謇“城市课堂”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门,从现有的历史遗存出发,回顾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历程,在研学之旅中发现张謇精神的内核。

恰逢教育“双减”政策铺开之际,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成了教育工作者探究的新方向。除了学习书本知识,我们的课堂可以在户外、在城镇、在博物馆……少年儿童的楷模并不遥远,敬仰先贤,见贤思齐,从小增强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次尝试,带来了一场相遇,一场相遇叩开了张謇“城市课堂”之门,拨动了生命的音符。愿孩子们在张謇“城市课堂”中,与先贤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