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勇 发布时间:2020/11/23
张文莉,现任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7月至今,她一直在江苏大学任职,长期从事数字化艺术设计、设计与文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博期间,她得到德国DAAD联合培养项目资助,于2002-2004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访学两年。她还是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镇江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大学总支委员会主委;镇江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在张文莉的工作生涯中,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担任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经历。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并以自己的专业所学探讨当代社会背景下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方法。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了张文莉的不懈追求。
从1个人奋斗,到10多人的团队
2010年,与江苏大学合作共建的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招聘中方院长。这个职位要求很高,海外学习经历,德语能无障碍交流,从事艺术、文化工作,有行政管理经验,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
这个岗位,几乎是为张文莉量身定做的,但前往异国,一切从零开始,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几经思量,张文莉还是决定,接受这个挑战,2010年10月,肩负着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张文莉只身来到奥地利格拉茨。
格拉茨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建于1585年,是仅次维也纳大学的奥地利第二古老、第二规模的大学,位于施泰尔马克州首府、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校名是为纪念奥地利大公卡尔二世和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迄今培养出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
张文莉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将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建设成为一个超越施泰尔马克州边界、在南布尔根兰州、卡林西亚州和邻近的其他国家都有影响力的汉学中心。为此,一到当地,她就立刻投入了紧张、忙碌的工作。
张文莉一方面,了解格拉茨大学办学情况,积极筹备孔子学院创建的前期工作,组建团队,逐步建立财务、人事、工作档案,另一方面,遵照孔子学院总部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与外方院长一起拟订了孔子学院五年发展规划。
2010年10月29日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揭牌运营,学院除了开设汉语教学,在开展文化活动、孔院自身建设和合作网络进行重点拓展,迅速确定了学院在当地作为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机构的地位。到2014年10月,张文莉离开时,整个团队已有10多人,整个团队工作积极,中外双方精诚合作,开设的汉语课程种类不断丰富,参与人数逐年翻倍,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张文莉带领下的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的工作,受到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格拉茨大学、江苏大学、施泰尔马克州及格拉茨市政府各界充分肯定。
在“音乐王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其实,外国人对我们这个传统的东方国度,还是充满着好奇……”张文莉说,在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的工作中,她深刻地认识到,很多外国人还是愿意了解中国,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
奥地利是著名的“音乐王国”,历史上有着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如何让当地人,更好、更快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呢?张文莉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式”交流:在中国传统的春节期间,联合当地机构,开展中国新年文化活动,邀请当地音乐团和中国民乐团,一同演出;举办艺术节,让外国歌剧和中国京剧,同台展示;组织画展,让西洋画和中国画,同时陈列……每一次活动中,张文莉都亲自上阵,和工作人员一起,向参与的当地群众,介绍和讲解中国文化。
同时,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体验式”活动,比如:端午节,邀请市民、学生包粽子,中秋节,组织大家做月饼、赏月,重阳节,带领当地老人一起登高……还不时开展折纸、麻将、茶艺等多种中国风的活动,让学习中国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让参与中国文化活动活动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当地人最喜欢的就是中国武术、扇子舞。”张文莉说,“我们利用端午节,在格拉茨的摩尔河进行划龙舟比赛,2012年春节那个月,还将当地著名的人工岛,打造成了‘中国红'……”
她说:“值得欣慰的是,很多人因为中国文化而改变。”一位名叫丹尼尔小伙子,因为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而学习了汉语及相关课程,不仅在孔子学院组织的汉语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之后,又自己来到中国参加比赛,学习、生活;一位名叫索妮娅姑娘,只要孔子学院组织活动,她每场必到,还热心帮忙,毕业后,甚至选择了留在孔子学院任职。
架起“汉语桥”,让奥地利人来到中国
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不仅在当地开展多样活动,还架起了“汉语桥”,让更多奥地利人来到中国,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张文莉每年都组织奥地利大学生或者中学生参加访华夏令营,行程一般是,先去北京,游览天安门,参观故宫,爬长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后到江苏大学所在的镇江,参观高校、感受当地著名的醋文化,游览西津渡古街;最后去上海,参观东方明珠、浦东金融城,体验中国现代化的都市建设……每次这样的活动,让参与者都感叹不已。
这样的活动,也让更多的奥地利人、奥地利家庭关注到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当地学习汉语课程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逐步增多,就连商务汉语和儿童汉语,注册总人数也每年递增。汉语进入当地中学课堂项目取得惊人的成效,一次性成功建立了五个汉语教学点,并坚持开设汉语课程。每年举行HSK考试两场,为汉语学习者参加HSK考试定级及授课分班提供支持。
此外,举办的高端讲座、论坛及文化活动,迅速进入当地民众视野,吸引大量人员参加。如今,中学生、大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体验系列活动;节日庆典及中西对话系列讲座;“琴棋书画”及“与中国通商”系列讲座;中国论坛等等,都成了当地的热点活动。张文莉表示:“我们曾经组织了一场华人妇女欧洲论坛,从西方人、西方媒体角度,看在欧洲生活工作的华人妇女,效果非常好,延伸出版的《彩虹不识乡愁》一书,很受欢迎。”
场场圆满的文化活动得到了格拉茨大学、格拉茨市政府以及州政府的支持,逐渐建立、养成的传统和特色项目也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学院文化推广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张文莉可谓功不可没。她在各个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文化敏感,发挥组织、沟通和管理才能,殚精竭虑,兢兢业业。
不断努力,把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多国家
2014年10月任职结束后,张文莉依然与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外方师生、当地朋友保持着联系,依然热心双方的文化交流。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的脚步,她也不曾停歇。
张文莉目前带领着她的研究生团队,承担镇江市重点社会发展研发计划,针对焦山碑刻的VR、AR及3D打印技术应用研究;与镇江市民艺馆(非遗保护中心)长期合作,致力于传统美术遗存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其团队完成的2017年度江苏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虚实意象-焦山碑林书法艺术体验式巡展》,以意象美学为指导原则,以用户体验旅程为路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镇江焦山东麓碑林园的整体环境,观众可以采用非线性沉浸交互方式,在虚拟导游模式下游览碑林陈列入口、碑刻博物馆、御碑亭、瘗鹤铭等重点展区;增强现实部分借助手册,对焦山碑林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了交互式详细展示;拓印体验部分选取了多块典型碑刻,经数字化处理后进行三维打印,令观展者可以在复制碑石上得到触觉和实操的难得体验;同时精选了焦山碑刻博物馆的50幅拓片精品,供观众静心体会。
2018年7月,张文莉带领团队在日本京都市美术馆、京都市国际交流中心举办《虚实意象-焦山碑林书法艺术体验式展览》,为1500余人次的中外学生、当地市民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得到中日书法、数字媒体专家们的赞誉和媒体的广泛报道。京都市书法协会会长称赞展览将 “书法圣山”带到了日本。
张文莉说:“我会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上,不断努力;也会借助现代科技,将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之路,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