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传承“侨海报国”精神系列专访】家族煊赫甘愿平凡 平生所著闻名世界——黄璧坤老师采访录

作者:省直经济三支部 王艺 发布时间:2019/04/03

黄璧坤,1932年7月31日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中国致公党中科院(南京地区)支部党员。她是“公车举子” 黄嵩龄老先生的小女,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高材生,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族煊赫  父亲开明

“我的子子孙孙,全要自立自创,若有一毫懒惰之性,便是无志,便是无远大之图。”这是黄嵩龄老先生的黄门家训。他一生最关心两件事,一是家国兴亡,二是子女教育。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他的每一个子女都出类拔萃,不仅全部考上大学,而且各自在政治、军事、教育、水利、医学、天文学等各领域都有建树:

黄谦益,荣获美国总统二战“自由勋章”;

黄建勋,孙中山英文秘书、大本营金库库长;

黄震廷,从中山大学德语教授岗位投笔从戎的抗日将领;

黄伯飞,耶鲁大学教授、北美著名诗人;

黄式坤,早年赴法国学医、曾任广东省产育院院长;

111.jpg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黄嵩龄老先生的子女,就只剩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有着三十年致公党党龄的老党员——黄璧坤老师一人。

 战乱童年  痛失慈父

童年经历过抗战的黄璧坤老师说:“抗战时期70岁的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们几个年幼的孩子避居香港。当时香港还是英国的租地,从小见过英国人傲慢的姿态,我很清楚我是中国人。”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深深地烙印在她幼小的心灵中。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同年12月8日凌晨4时,日军发起攻占香港计划,空军轰炸启德机场的英机,夺得制空权。第二遣华舰队在海上封锁香港。9日进攻英军各据点,12日突破守军主要防线,14日占领九龙,并炮击香港。18日-19日登陆并占领香港岛东北部。21日切断水源,25日19:30英军投降,日本军队烧了米仓,缺少粮食,当时家里有10口人,只好用碱水把所剩无几的大米发泡后,每人分得一小碗充饥。甚至曾偷偷跑到日本军队的养马场,试图捡马粪中未被消化的小麦粒当粮食,这是当时战乱下数米而炊的无奈之举。

日军入侵香港后,父亲又带着一家人重返广州老家,当时从香港开往广州的轮船分男女舱,由于父亲71岁高龄,所以10岁的黄璧坤老师便陪着父亲在男舱。轮船抵达广州上岸时,日本人需要检查她们携带的行李,父亲便和他们理论,对方夺过父亲的铁拐杖,对着头敲打,鲜血模糊了父亲的面容。回忆起当年的细节,黄璧坤老师语气轻微颤抖,她说,父亲自那次头部受伤后,渐渐失明,1944年12月25日,父亲在悲愤和不甘中去世,未能等到抗战胜利,也为能目睹儿子凯旋、在广州作为盟军代表接受日军投降。

 青年求学  不让须眉

黄璧坤老师十三个兄弟姐妹,黄璧坤老师排行十二。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她的整个童年都生活在亡国的阴影下,新中国成立时黄璧坤老师刚好17岁。

虽然国家情势恶劣,但其家门作风开明。父亲黄嵩龄老先生高瞻远瞩,摒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糟粕,坚持女子不裹小脚,男女平等,全部应该接受高等教育。1950年,黄璧坤老师考入中山大学天文系,两年后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系与山东齐鲁大学的天文专业合并,成为南京大学天文系,她是整个天文系唯一一名女生。

222.jpg

三、四年级在南京大学,1953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大量建设人才,重点学系提前到三年毕业。天文系并不急需,仍然读四年,四年级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张钰哲台长,张台长在美国留学时发现一颗小行星,这个中国人的创举,出于爱国之心,将此行星取名为“中华“号接着又计算“中华”号小行星的轨道根数;又用三张照相观测底片,计算出“海王星”的位置。黄璧坤老师于1954年如期完成,顺利毕业,毕业后的黄璧坤老师回到了南大天文台,当了三年助教。

333.jpg

444.jpg

新中国成立之初,动员年轻人下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历经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两所高等学府的文化熏陶后的黄璧坤老师身先士卒,报名获批被派到江北的江浦县陡岗乡合作社的端村庄,开始下放干部的日子。艰苦的条件中,黄璧坤老师讲扫盲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挑过180斤的担子。长期的繁重劳作使黄璧坤老师患上了腰肌劳损,至今腰部仍时常酸痛不已。1958年“大跃进”黄璧坤老师被选派到江浦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并在会中汇报在农村的体会与收获。同年,江苏省要建设多所新大学,将黄璧坤老师调回学校,结束了下放工作。黄璧坤老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人造卫星组工作,勤勤恳恳、持之以恒,这一干就是43年。

艰苦奋斗 报效祖国

黄璧坤老师是新中国天文事业的元老,她见证了天文学从冷门到现在,为国家、为社会所重视的全过程。黄璧坤老师在天文领域里的杰出贡献,中国天文学会专门为黄璧坤老师颁发了工作40年荣誉奖。现在中国新一代的天文科学家们在贵州建造了天眼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黄璧坤老师时刻关注着这一奇迹之举,为祖国天文事业的这一重大进步而感到无比骄傲、自豪。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尤其是知识分子,更是特别缺乏。黄璧坤老师一腔热情跟党走,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喊苦说累、摆资产阶级家庭小姐架子。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工作。”黄璧坤老师和她的同仁们,把残破的国家的基础科学重新梳理搭建,筑立了坚实的地基,而后才有平房、楼房,现在才会有光辉夺目的天文科学大厦。她说祖国的壮大发展我们也有功劳,时常跟同辈们做思想工作,鼓励大家抓紧有限的生命发挥各自所长,多为祖国做点贡献。

555.jpg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空间天文的新纪元, 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同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黄璧坤老师同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奋图强,埋头苦干,克服困难,致力于为祖国的卫星上天,发动全国的力量来钻研突破。当时紫金山天文台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全凭11个年轻人根据来自苏联的COSMOS提供卫星预报,钻研卫星技术。当时黄璧坤老师担任人造卫星预报组组长,美国人造卫星也在苏联卫星发射成功后发射成功。可以观测对象日益增多,只有有适当的观测资料,就可以做出预报,全靠钻研出的预报给全国二十几个人造卫星站发预报。日后各人卫站反映,认为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比苏联COSMOS准确。怀揣着“为祖国卫星上天做好一切准备”这种神圣的使命感,很长一段时间,黄璧坤老师所在的研究小组每天废寝忘食,只能睡2、3个小时,荆棘载途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迎来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法、日等国家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在《东方红》乐曲响彻浩瀚宇宙的同时,所有炎黄子孙都深深的感到自豪与光荣,中国也开始向技术更新、技术更全面、应用内容更广泛的新型卫星方面开始全面进军。尽管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首次发射成功,遨游太空之际,黄璧坤老师已经在天文台图书馆工作,中国科学院为紫金山天文台人造卫星室颁发二等奖,人卫室的同事不忘当年担任组长的黄璧坤老师,送来了50元人民币奖金,黄璧坤老师为中国人造卫星轨道设计事业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倍感自豪。

666.jpg

六十多年后,我国宇航员成功地上天又平安回地球的事已司空见惯。宇航员陈冬有一天在电视汇报他在“天宫一号”33天的体会时说:“探路者功不可没,向曾为我国航天铺路的人们致敬!”黄璧坤老师不尽热泪盈眶,庆幸当年曾作为开荒人付出青春年华,跻身在建设祖国航天的洪流中。

777.jpg

毕生所著  震惊世界

在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中,科学家钱学森有重大贡献,钱学森提出科研管理方面的人才不能不懂知识,建议中国科学院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认为“加强二线,促进一线”的措施有利于科技发展,1964年紫金山天文台为此抽调研究室4名科研人员充实二线工作,黄璧坤老师是其中一人,被调到了图书馆,虽然离开了人造卫星室预报业务,在天文及有关学科文献方面为科研人员服务。范围扩展到全国天文机构,甚至全国有关天文台等,时间长达30多年。1934年建天文台初期就购买一位外国天文学家遗留的大量有价值的天文书刊,馆藏颇佳,在国内堪称一流。中国天文学会主编的《天文学报》编辑部就设此,图书馆采用学报等期刊与各国天文台进行书刊的国际交换,收到国外寄来的大量非商业途径获得的天文文献,对研究工作非常有帮助。1987年收到美国13个著名天文台图书馆馆藏期刊的联合目录,并要求黄璧坤老师参与其中,1988年在美国华盛顿海军天文台,召开第一届“天文学图书馆与情报服务”会议,简称“LISA”。当时虽然有100多个国家参与,但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天文台。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40年,很多外国科学家都不相信中国天文科学家能取得什么成就,非常瞧不起中国人。但黄璧坤老师经过比较、判断、发现中国天文台的观测研究水平,在世界上能排在第五第六的位置。她将这个结果通报给国际天文中心,世界天文组织才开始重视中国。

1988年初次去美国华盛顿海军天文台参加第一届“天文学图书馆与情报服务”会议时,由于天文台划拨的差旅费只有总金额的70%,黄璧坤老师在身居美国的哥哥嫂子经济帮助下才得以顺利参加会议。会议席间黄璧坤老师和当时同去的人只能净陪末座,听其他国家的科学家高谈阔论。会议期间她得知图书馆工作的繁重手工劳动已得到改革走上现代化。用电脑操作不仅便捷,更可以利用很多图书馆的馆藏做到资源共享,对读者是莫大的福音。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E-mail)加速彼此联系。她在会议上没说什么,知道我国水平与之相比显得十分落后,但回来后,埋头苦干,翻阅了大量资料。

888.jpg

999.jpg

黄璧坤老师为这个“户口本”1990年向紫金山天文台申请课题费时,科研处的领导很不屑一顾,质疑一个图书馆能做课题?勉强给了800元的经费。黄璧坤老师翻阅全世界的有关资料和当时最新的专业刊物,1994年,舒英发同志助编程序,黄璧坤老师用当时仅有IBM289计算机几年内,做成了一个“户口本”--《世界天文连续出版物目录》,幸而科学院天文委员会拨款一万元给科学出版社,得以顺利出版,供天文科学家反复研究使用。

这本《世界天文连续出版物目录》工具书在1994年问世之后,1995年5月黄璧坤老师前往德国慕尼黑,带着这本工具书,黄璧坤老师作为26个国家唯一出席,德国慕尼黑欧洲南方天文台会议的中国人,此次会议获得全额赞助,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举办的第二届慕尼黑“天文学图书馆与情报服务”会议发言,向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交流学术,汇报成果。另人刮目相看,一雪前耻,正是她的理论水平和科学素养之高,举世震惊,得到了会上国际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会议期间黄老师应国外学者们热情邀请纷纷合影留恋。从此外国科学家们纷纷开始尊重中国天文科学家。也因此与美国天文图书馆协会主席Helen Knudsen建立了深厚的友谊,30年来不断通信往来,姐妹情深。

 

1111.jpg

2222.jpg

   多年后第三届会议在西班牙召开,黄璧坤老师已经退休,虽然没有前去参加此次会议,但会后收到一张参加会议中有二十多人签名的明信片,表示感谢曾一起参加第一届、第二届会议的同伴,黄璧坤老师非常感谢他们。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黄璧坤老师有机会与外国天文专业机构交流学习,也是中国第一次为世界各国天文机构提供一部工具书,这本《世界天文连续出版物目录》工具书便流传至全世界78个国家地区共23多种语言文字,至今都在52个国家沿用。十年在一线,三十多年在二线,中国天文学会会员,获得学会四十年工作荣誉证书,两次参加国际会议,中英论文十篇,黄璧坤老师用切实行动告诉世人,图书馆研究也能推动天文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黄璧坤老师能够亲眼目睹中国的天文事业能够从孤军奋斗,平等不一,发展到如今令人钦佩,旗鼓相当的地步,倍感欣慰。

3333.jpg

4444.jpg

侨海报国  甘愿平凡

黄璧坤老师年轻的时候,学校推荐她入团,争取了4年3个月。到了25岁,快要超龄了,接到通知可以入团。为此,黄璧坤老师哭了很多次。因为有广泛的海外关系,领导对黄璧坤老师说,你只能做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1987年,黄璧坤老师光荣加入中国致公党,至今已是30余载。黄璧坤老师在致公党内找到了归属感,因为致公党的党员都是归侨、侨眷或者是与海外有联系的代表性人士、专家学者们,她看到致公党党员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并且能够感觉到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她说,致公党内很多党员默默奉献的精神让她受益匪浅,参加致公党是她人生最轻松、最愉快的事,也在致公党内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大家相互勉励,淡泊名利,致力为公。

1988年,黄璧坤老师去美国探亲。回来后,有人问:“你还回来干什么?”她的大嫂也说:“1949年我想带你跟弟弟一起去香港,然后从香港去美国,为什么你们不跟着走呢?”黄璧坤老师说:“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的天文工作者,我的家人和工作都在国内,为什么不回来呢?我要留在我的祖国,我可以代表我的祖国参加国际天文会议,无比骄傲!”这就是她的爱国心。

虽然黄璧坤老师的海外关系很多,但她既不靠家人,也不靠家族,完全凭借自己的所学平淡的生活。黄璧坤老师觉得外国人和我们解放前一样,以财富多寡来评判人,但中国是看贡献来评判人。

黄璧坤老师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年轻时下放的繁重劳动让她的腰几乎弯成90度,日渐衰弱的视力又进一步削弱了她的行动力。尽管如此,黄璧坤却极少要求儿孙们抽出时间陪她。她每天坚持一个人做饭,一个人读书,看到美好的文字,她会默念几遍直至背诵下来。难得有客人上门时,她会布置茶几,亲自泡茶。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自立,也是来自父亲的重要遗产。

黄璧坤老师幼年出身豪门,却凭自己的勤奋求学;海外关系众多,却甘愿留在新中国艰苦奋斗;一生所著闻名世界,退休之后却安贫乐道。她至今已经88岁,党龄30年,却不忘侨海报国,致力为公的宗旨。

抚今追昔  勉励赠言

88岁高龄的黄璧坤老师退休后,天文学方面的工作告一段落,于是她开始规划新的人生方向,而她最为熟悉的领域,便是自家家族的历史,于是在家一边学习,一边修订家族史,自2004年起她着手于整理自己的工作生活手札,计划出版一本谱写她的回忆录。她说:“虽然我记录的这些东西现在看来没什么稀奇,但是我想给档案馆、校友会保存起来。一两百年后或许这会是很珍贵的科学资料依据。虽然我做的都是一些非常平凡的事情,但是我的平凡里面能够参与祖国的伟大建设,我就觉得心安了。”她说如今她能够写出这么好的回忆录,要感谢她的二嫂伍智梅等那一辈们的革命先驱领导者,解放全中国的妇女们,在友人的帮助下寻找到了失散长达58年的二嫂的后代,她去台湾祭拜二嫂时,二嫂的孙子陪着她在墓碑前驻立许久,黄璧坤老师要代表全大陆的妇女们感谢她们那一辈人,妇女们从曾经的需要看男人脸色的家庭主妇转变为如今,内外兼顾的职场女性,正因为她们的付出使得当今妇女们地位不断上升。因为她觉得文化大革命以后妇女们欠缺了温柔,像女汉子一样,所以她希望如今生活在幸福年代的年轻人们,能够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每当遇到争执时候,不需要舌战群儒、面红耳赤,要懂得相互包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而女子更应该以柔克刚,软玉温香,温文尔雅,怀揣一颗温柔的心;面对挫折坎坷,要保持乐观,用一颗坚强的心,微笑地面对一切。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黄璧坤老师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甘于平凡、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和致力为公、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致公党人“归侨精神”的集中展现,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致公党人传承初心、砥砺前行。终将会成为有志竟成的追梦人。5555.jpg

555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