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改革开放的起点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作者:高俊 发布时间:2018/10/01

最近读了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先生写的《邓小平时代》,全书一共有700多页,这样一本大部头没看之前放在那确实令人压力很大,但是一旦翻看,立刻沉迷,看起来竟不觉得冗长拖沓。作者用白描的写作手法,不带个人色彩的,通过会议文件、人物访谈、新闻纪录等,向读者客观再现了邓公的一生。

作为90后,我出生那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但我对邓小平最初的印象已经是他的追悼会。那时我上幼儿园,感觉全村人都神情戚戚。奶奶和人聊天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三起三落又改革开放,不容易。”大概是他引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让大家吃饱肚子。我从小没饿过肚子,自然不能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记得追悼会直播那天,校长从村里借了一台电视机,我们全校师生围坐在一起,神情肃穆看着直播画面。有老师偷偷抹眼泪,最调皮的男孩这时也不出声了。

这就是我对邓小平最初的、片段式记忆。这次阅读《邓小平时代》,让我对那段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弹指一挥,造就了中国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四十年。在今年翻看此书,回顾邓小平四十年前面对国内国际风云诡谲的形势,做出的英明睿智决策,更加心生敬意。

下面就分享一些读书心得。

一、从作者写作方向改变看中国发展

作者傅高义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专家,他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精通中日事务的学者。全书700多页其中有120多页是作者参考海量文献写的注解,以及一系列重量级采访人物。历经十年,这本书才最终和读者见面,作者倾注的心血可见一斑。

在书中,对于中国最高领导层做出决策过程的诸多考虑,傅高义也通过各种线索予以全景呈现,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与必然。对邓小平的分析除了罗列史料,作者也注重展现改革过程中的决策动态。例如高层人物的关系,政治环境的变化,利益相关方的博弈过程等。通过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同时史料又出自官方公开文件和事件亲历者访谈,并不是猎奇的政坛八卦故事,这极大增强的全书的可读性和严肃性。

有意思的是,傅高义作为东亚问题专家,早期学术关注的国家是日本,其中《日本崛起》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近几十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亚洲中心发生转移,中国正成为美国发展的重要博弈对象,国外对中国的研究热潮也悄然兴起。傅高义敏锐的改变了研究方向,将研究重点转向中国。外国人不断关注中国发展,迫切寻求中国稳定发展的引擎动力出自何方,而我想,这一切也都源自40年前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做出的重要决策。

二、作者眼中的邓小平

作者笔下的邓小平是多维立体的。通过史料和人物访谈,汇总出的邓小平性格鲜明。人们阅读人物传记,尤其是伟人传记,在前期往往会有个人英雄崇拜情节,但是书中的邓公,初读起来会觉得更令人亲近。

作者笔下的邓小平是现实主义者,他做出的决策都是他认为对中国有利的事情,正如邓小平以73岁高龄复出时讲过的:“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而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复兴做事。

关于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这一为人熟知的称号,作者并不全部认同。他认为70年代初期的中国千疮百孔,“邓不是手持蓝图的设计师,这个时代并没有清晰现成的设计。”但是他设立了新的制度,渐进实现了一系列目标,例如“先试点,再推广”、“摸着石头过河”等等。与其说邓小平是总设计师,作者更认为他是改革开放工程的职业经理人。作者对邓小平的评价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组织,他热爱这个国家。”

三、改革开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将中国从混沌状态脱离出,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现在,改革开放40年了,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国际上也存在着各种经贸摩擦,中国这艘巨轮如何行稳致远值得大家思考。翻看这本书,对比回看四十多年前国内国际形势,我们理应对改革注入更大信心,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邓小平在日本访问时,乘坐日本新干线,他说新干线像风一样,推着人们跑,我们现在很需要跑。40年过去了,中国拥有了自己的高铁,国家也向前跑了四十年。他的改革开放理念,后人依旧会不断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