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卢立菊 发布时间:2018/04/27
在近代中国外忧内患的局势下,国内社会各界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们纷纷组建了政党,来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在众多政党中,经过时间的洗礼,中国共产党的建国理念和组织建设成为祖国大陆的主导力量,而海外的华人华侨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祖国的发展和变化,他们于1925年组建了中国致公党,致力于维护华侨的利益,促进祖国的和平发展。
1931年,中国致公党总部迁往香港。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致公党号召党员投身抗日,发动华侨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抗战。抗战胜利后,陈其尤作为原致公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积极推动致公党的恢复和发展。1946年初,陈其尤由重庆到达香港,与坚持在港工作的原中国致公党中央干事会成员陈演生等会合,积极恢复致公党总部的工作。4月,陈其尤邀请正在广州的黄鼎臣到香港参加致公党中央干事会会议。在会上,黄鼎臣详细介绍刚结束不久的政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和抗战胜利后的时局,指出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中国致公党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搏斗中,中间党派没有中立余地。黄鼎臣建议中国致公党应当参加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这一建议得到了陈其尤等中央干事会成员的赞同。
1946年11月,在国民党宣布召开其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的前夕,中国致公党发表了对时局意见,提出应该按照政协决定,由改组后的民主联合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宪草亦应根据政协修改原则,并声明本党愿与为和平民主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任何党派携手合作。此举对美蒋是重大的冲击,对中共是有力的支持,也扩大了致公党在国内外的影响。这一切表明,中国致公党从中央到各地组织的工作已经恢复,它已成为民主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47年4月29日至5月1日,中国致公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香港召开,会议一致决议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组织上的改组,结束了致公党历史上党堂不分、党堂并存的格局,实现了党堂在组织上的分离。
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后,中国致公党于6月9日在香港《华商报》发表《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宣言》,认为中共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是代表全国革命阶级和一切爱国的民主的阶层的,它与致公党一向对国是的主张和奋斗目标是正相符合的,因此大力号召海内外广大同志团结奋斗,拥护和支持“五一”口号,极大地凝聚了海外华侨的力量。从此,致公党走上了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是中国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致公党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