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政党实践探索

——以致公党江苏省组织为例

作者:麻建国 发布时间:2016/06/27

摘要: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新春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组织自身规模的不断壮大,均对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结合致公党江苏省组织的实践,试图从思想建设、履职实践、自身建设三个方面思考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路径,对探索如何建设高素质参政党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素质 参政党 实践探索

 

中共十八大及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我国参政党的基本属性、历史地位、时代使命和目标追求,为参政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新情境下,探讨怎样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不仅对推进各民主党派自身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

一、以思想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从政党性质来看,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因此,当前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首要任务仍是抓政治思想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也是参政党必须要坚守住的政治底线,绝不能动摇。只有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才能研究如何使履行职能的半径变长,从而也才能使最终画出的同心圆最大。

     坚守政治底线,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参政党具有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特点,各党派具有鲜明的界别特色,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思想观念、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不尽相同,这种多样性是统一战线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力量源泉。但各党派在政治共识、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更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基础,体现了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使命认同和方向认同,是党心和力量的高度凝结。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根本目的是使各种意见在统一共识的基础上相互借鉴而不对立,各种诉求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相互尊重而不冲突。没有一致性,多样性就是一盘散沙,参政党建设就毫无意义。

二、以履行职能为重点,切实提升参政党的履职实效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是参政党的基本职能,也是参政党的生命线和价值所在。当下,参政党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参政议政任务更艰巨,参政党是否“高素质”,三大基本职能特别参政议政职能的实践和实效是重要体现。因此,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势必要提升其包括基本职能在内的各项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

一是注重整合资源,突破民主党派传统的议政局限。

当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资源还存在分散、割裂、碎片化等缺陷,可以通过推进参政议政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开放化建设提升参政议政的实效。

制度化。健全民主党派的调研工作机制是做好参政议政工作的重要保障。如致公党江苏省委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调研课题征集制度”,随后在实践中逐步深化,由“课题征集制度”升级为“调研课题申报制度”,再升级为“调研课题招标和申报”制度,并逐步配套参政议政课题管理制度、表彰激励制度、重大课题联合调研制度、成果转化运用反馈机制等。通过制度化的体系建设,调研工作从内部运作转向公开操作,从依靠少数“精英”转向依靠全体党员,不仅让广大党员走到参政议政工作的前台,更使得全省的优势资源得以整合,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参政议政能力。根据统计数据,致公党江苏省级组织成立30年来,共组织全省党员开展各类调研活动60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600多篇;其中,2004年以来组织调研课题466项,完成调研报告519篇,分别占比77%、86.5%。

专业化。参政议政的专业化不是专家化、学术化、专职化,而是用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角度、专业的方法研究现实问题,重在立论。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各党派之间的有相对集中的参政领域,形成分工合作机制;依靠专委会为平台整合全党的力量,组成以专家团队为主体研究队伍;以专业的眼光,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形成比较全面和更客观的认识并通过科学的归纳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参政议政专业化主要是强调参政议政方式的变革,更注重参政党整体作用的发挥、注重选题的战略性和持续性、注重意见建议产生过程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民主党派不是政府的研究机构,在研究的过程中确实存在情况了解上的困难。但与政府研究部门相比,也具有地位超脱、专家队伍全面、分析问题客观的优势,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化方式,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对某些重大问题提出新论点、新思路,在立论上有所贡献。

开放化。主要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工作平台是开放式的。首先在队伍建设上,各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时要有意识的结合参政议政工作来考虑,在确保党派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尽量吸纳多学科、多行业专家。其次,民主党派可以向中共学习,建立参政议政智库。民主党派因各种原因,组织较为松散不可避免,但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上,必须环环打通。民主党派的智库可以“借助外脑”,这个“外脑”既涵盖所有本党成员,也包含本党之外的专家和其他人员。同时,民主党派的智库建设,不仅要有专家库,还要有历年的调研成果库,便于党内参政议政资源实现纵向共享。

二是注重社会实践,探索社会服务转型升级新动力。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的一项重要工作,体现的是民主党派的社会职能,也是民主党派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传统上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主要是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动员所属组织、成员及所联系群体,以资金捐助、智力服务等为主,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及老少边穷地区。但这一简单、单薄的社会服务工作方式已面临着诸多问题:社会服务形式较单一,过于集中在社会扶贫捐助领域,民主党派特别是基层组织除了扶贫捐助,不知还能做点什么,并且往往是一捐了之,与被帮扶对象没有直接交往,不了解被帮扶对象的困难之所在,也看不到捐助的效果如何,最后只剩下简单的动员、收钱、捐钱的工作。这类简单、粗放的社会服务工作方式,降低了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可持续性,也降低了民主党派组织整体上参与社会治理的绩效。因此,这一传统的社会服务工作模式势必要转型。

同时,转型时期的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也要求民主党派创新社会服务工作思路,深入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协助执政党缓解日益凸现的社会矛盾,协同促进社会资本的增量。以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置为例,一方面可以通过民主党派的党派属性,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为公众提供利益表达的渠道的同时,激发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履职热情;另一方面,民主党派成员可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担任专家或调解员等角色,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主体直接参与其中,从而把民主党派从社会治理的评论员变成参与者、实践者,与政府、公众一起共同化解社会矛盾。这种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的思路,不是越俎代庖、与政府“抢着干”,而是本着拾遗补缺、促进工作的原则,在中共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普遍欢迎、党派有条件参与的领域来开展。如民主党派可以通过与社区结对、成立“义工站”、志愿团等方式,做好执政党进行社会治理的助推器,帮助执政党把各种利益诉求纳入到体制内,有效地化解矛盾。如致公党江苏省无锡市委依托法律界党员专业优势,通过“法律王”服务平台帮助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治理。“法律王”平台是致公党江苏无锡党员创办的全国第一个私人法律顾问平台,它联合了全国1000多名律师,通过服务热线和网络平台为需要法律帮助的百姓提供免费咨询。这种“点对点”的联系,受到普通市民的欢迎。中共无锡市北塘区委高度认可并积极支持致公党无锡市委的做法,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推广。截至2014年底,该活动已经覆盖了该区55个社区,覆盖人群超过50万,26700多户居民领到了“家庭律师卡”。根据致公党无锡市委统计,“法律王”平台运作一年多就已消解了群体性事件12起,上访事件6起。

三是注重工作互动,突破民主党派参政“不接地气”局限。

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一参加、三参与”,其参政的主要方式除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外,还体现在社会服务的实践中。这种具体而直接的实践,不仅是民主党派履行社会职能的最直观体现,而且是党派成员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实践领域里认识社会、接触问题、“亲口尝梨子”的认识发展过程。这种从实践的“试验田”中所发现的问题,无论是从内容的广度还是从深度上来说,比民主党派在浅尝辄止的调研中所掌握的信息要“知情”的多,对问题的认识也要深刻得多,反过来自然也就提升了党派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党派议政成效的提高。因此,民主党派应探索社会服务与参政议政的互动,使成果能互相转化。比如,致公党江苏省委2003年开始实施的“教农民上网”的“致福工程”,正是在推进的过程中,深化了“职业农民培训”、“科学种田和农村经营模式转变”以及“农村信息化建议”等问题认识。根据自身的侨”“海”优势,搭建引进海外人才的“引凤工程”平台,不仅直接促成了一批高层次海外人才落户国内,而且以实施“引凤工程”为切入点,在积极研究自身长期关注的“侨”、“海”老问题的同时,认真关注“引凤工程”开展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新情况、新课题,积极建言献策,针对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一系列提案,直接推进了参政议政工作的开展。由于在“引凤工程”的实践中,致公党江苏省各级组织每年深入高新企业、科研院所、政府职能部门,具体参与海外人才引进,对海外人才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着最为直接一手资料,因此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及“区域人才高地建设”等课题的调研深度和思考的广度明显提高,针对此领域提出的建议也更有针对性。如,2010年致公党江苏省委在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大会口头发言《推行华侨华人“居住证”制度,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仅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通过了《江苏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办法》,随后同年11月又下发了《江苏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三、以自身建设为基础,构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各级组织和党员主体作用、加强机关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四位一体”的自身建设格局

一是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与历史相比,当下民主党派自身在领导方式上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去主要依靠代表性人士的个人魅力转向主要依靠集体领导。历史上,民主党派集中了一批社会贤达,其组织内的领导和动员方式主要依靠老一辈党派领导人的个人魅力,“组织一喊就干”实际上是“老大一喊就干”。但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随着人事制度和退休制度的改革,1997年换届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老一辈领导人基本退出了中央领导岗位,又经过2002年、2007年、2012年三次换届,一批出生在新中国前后、20世纪90年代前后加入民主党派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多党合作事业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快车道,客观上也必然要求参政党应更加强调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领导方式上向集体领导转变。这一变化势必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不断提高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实现决策的民主、意志的统一和效率的提高相统一。特别是由于民主党派的领导班子成员大多是兼职担任,自身还有繁忙的本职工作,要使得班子会议富有实质性内容,必须在会前仔细思量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要表决的内容是什么,使班子中每个成员的智慧和积极性都得到较好发挥,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临时拍脑袋”和“议而不决”的现象,真正将“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发挥出来。

二是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为核心,激发各级组织活力,提升参政党意识。

民主党派拥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基层组织,并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作为参政党,其优势就在于自身的组织优势。只要“组织起来”,民主党派的履职就能实现由个体行为到组织行为的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因此,推进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组织的系统内动员能力,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组织全体党员参与到组织当中并围绕党派组织的目标开展工作。进而,如何有效调动成员积极性,促使民主党派成员自觉、自愿走到前台成为党务工作主体也成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搭建党员成长的多元化平台,实现党员自身发展和组织发展目标的一致。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党派成员之所以选择加入民主党派往往是希望在个人素质、个人能力和政治影响力三个方面均有所提升。因此党派组织需重视成员这种诉求,搭建多元化的平台,因势利导促使其释放其对党派工作的热情,不仅能促使成员自身成长,而且也会进一步凝聚起党心和队伍。如在参政的主渠道平台——人大及政协会议上,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推荐的成员名额相对于全国逾90万的各党派成员总数而言是很有限的,普通成员如何实现“一个参加、三个参与”,需要党派组织来认真谋划。如果民主党派组织能通过研究党员自身特长、优势等,有效地根据党员的能力和意愿把他们组织起来投入到专门委员会、专题调研组、讲坛等各类形式的履职平台上去,引导他们在多个领域里建功立业,无疑会大幅度放大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正能量。

依靠重大工作最广泛地开展动员。民主党派成员平时是分散在各个单位的,党派组织要有活力和战斗力,首先必须让成员们能够“聚”起来。因此,对于民主党派组织而言,在履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参政党事业也是每位党员自身事业”的理念,引导党员确立参政党意识,认识到履行参政党职能不仅仅是领导班子的事情,不仅仅是专职机关的事情,而是每一位党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党派组织特别是中央、省级组织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开展重大工作或活动时应创新思路尽量让每位党员都想、都能、都可以参与其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最广泛地动员系统内每位党员的力量。如致公党江苏省委通过“调研课题招标和申报制度”为广大党员提供平台,每年有近1/6党员和大多数基层组织参与到省级调研课题中,党员特别是骨干党员真正成为议政主体,参政议政从依靠少数“精英”走向依靠全体党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并且这种“接地气”工作模式也使得履职成果更有实效: 2015年江苏省政协表彰的39件优秀提案中,致公党江苏省委获得10件,其中8件为承办单位推荐,初步做到了“参政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在“引凤工程”实施过程中,也采用了这种工作模式,动员了广大党员和基层组织走进高校院所、工矿企业,调研人才需求情况,并组织海外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以及为落户人才的后续服务,为基层党员创造了发挥作用的舞台。用省委重大工作的这颗针,牵动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千根线,使“想做事”的党员“有事做”、“做成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党派工作的热情和责任。

三是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机关建设。

与执政党及政府机关不同,民主党派机关不直接承担发展经济、管理社会的职能,工作中往往硬任务少、软任务多,工作完成多少、完成得好坏更多是出于机关干部的责任心。因此,加强民主党派机关建设,除完善机制、规范业务流程外,首要的是树立责任和效率意识,培养出一批能打善战的机关干部队伍。

讲政治。党派机关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全局性和政策性。党派机关干部首先要在政治上站稳立场,要走正路,不走邪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立场,自觉在思想上、方向上、行动上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

勤学习。适应不同时期的任务和不同要求的工作,要求机关干部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按照建设学习型机关要求,通过不间断、多样化的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的学习思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办事办会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乐服务。党派机关不仅是参政党的参谋机构,也是各项工作运转的枢纽和窗口,做好服务是良好机关作风最基本的内容。机关干部要放下身子、端正态度,增强服务的细致性;要加强学习、做好参谋,增强服务的专业性;要以人为本、善于凝聚人心,使机关成为党员和基层组织之家。

善协调。民主党派自身资源有限,因此要想干成事必须善于协调、善于借势。要多与中共党委政府沟通,争取他们更多支持;要善于盘活党员资源,利用党员资源、凝聚党员力量、发挥党员作用;要善于借力党外智库,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和履职水平。

懂业务。机关工作琐碎繁杂,因此党派机关干部还要善于把握工作的规律性,提高工作有效性。要积极学习借鉴中共党委机关、政府机关的好做法,根据党派工作的特点,进一步规范机关日常事务管理,使机关在事务管理和业务运行方面均有章可循。同时,还要精通业务,创新思维,善于围绕中共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围绕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围绕致公党能发挥作用的方面,用创新的做法寻求突破、实现开拓。

甘奉献。相对于政府机关而言,党派机关人手少,当重大工作来临时,单兵作战无法兼顾,往往需要动员全机关的力量,因此机关干部必须要有奉献精神,能够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善于“补台”,不计较个人得失,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追求共同发展。

四是推进制度建设,增强整体性,为参政党组织运行和各项工作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参政党组织运行的机制和规则,是参政党工作经验的升华和总结,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保障性,参政党组织的制度化水平、规范化程度是衡量参政党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参政党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健全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形成互相协调、互相配套、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促进参政党功能的整体性发挥,降低工作的随意性、无序性和盲目性。从功能上划分,参政党的制度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党内运行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其一,党内运行制度主要包括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领导制度主要是指处理参政党中央组织与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领导机关与下级机关、领导班子与组织和成员之间关系的有关规定。重点是健全各级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联系基层组织制度等。组织制度主要是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党员的吸收和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基层组织建设等有关规定。工作制度则是指参政党日常履职工作中的各项规定,如专委会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机制。其中要着力完善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如完善调研课题申报和招标制度、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本党派组织和成员制度等,通过建立参政议政资源网络,挖掘参政议政深度,发挥出参政党整体性优势。其二,党内监督制度。党内监督是民主党派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相对于执政党而言,参政党的党内监督工作起步比较晚,因此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非常必要。探索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参政党需要在制度体系中明确监督机构,特别是中央、省级及市级组织必须设立监督机构,并进一步明确监督机构的监督原则、监督内容和对象、监督结果的反馈机制等,确保在守住党章底线、不碰法律红线的前提下将党内监督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