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20
我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不是连云港海州人,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迁居海州至今生活了五十余年。海州古城的沧桑巨变,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华诞,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而之前的三四十年,从其历史资料中,我也了解了不少地方上变化的情况,愿作一番回忆与描述,与党派团体有关人士来分享。
连云港市的前身为海州古府,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海州建立朐县,海州以东是汪洋大海,海中有郁州岛(今日云台山),相传孔子当年曾登临朐山眺望大海,后人称朐山为孔望山。刘邦建立汉王朝,海州称为东海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东海郡为海州,海州城外码头一次能容十条大船停靠。唐天宝年间,海州全境人口已达18万之多。宋朝时海州茶市为全国六大茶市之一。公元1161年金兵南下,海州义军抗击金兵,曾在孔望山制高点设瞭望哨,金兵与宋王朝交战三次之多。宋王朝垮台后至元朝初年,海州改为海州路,直属淮安府。明清六百年海州所辖范围不断扩大,商贸文化繁荣,吴承恩、李汝珍等名人在海州写下了《西游记》、《镜花缘》等名著。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海州升为直隶州(类似今省辖市)行政上述江苏布政司,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推翻为止。民国以后成立东海县,县政府一直在海州城里,海州一直是海、赣、沭、灌的行政中心,江苏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在海州天后宫,后迁往新浦。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海州两所中学——一所是基督教会办的“崇贞中学”,一所是“江苏省立人中学”。学生们在学校中除学习知识外,常热情地探讨富民强国的真谛,进步教师与学生曾组织“乙丑学社”来传播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平等博爱”思想,而1924年开始,海州就有了中共的宣传活动。
这年冬季,共产党员吴令生(沭阳人),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回国,在去上海赴任满洲省委工作途中,曾专程来海州开展活动。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进步师生万分悲痛。不久海州两所中学合并为“东海中学”。海州二营巷进步人士曾开办过一“东海书店”,创办人为赣榆人和一位海州人,他们思想激进,在店中经销革命书籍传播马列主义,不少进步师生到店中阅购《新青年》《每周评论》《向导》等杂志。1927年初当国共合作的北伐军来海州时,惠浴宇(后来曾任江苏省省长)回忆当年一度弃学从军在北伐军中当过宣传员,整日提着浆糊筒到处张贴标语。我母亲梁璆在2002年九十寿辰时,也曾回忆她们少年学生时代传唱的“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蒋介石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屠刀指向共产党人,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大批共产党员倒在血泊之中。1928年春,惠浴宇同志受命回海州担任海属地区建党联络工作。七月中旬,徐海蚌特委指示由李超时、惠美琬(即惠浴宇)、宋绮云建立中共江苏海州四县特别支部,并在海州白虎山上一块翘起的大石下召开建党会议,定名为“东海特支”。李超时任特支书记,宋绮云为组织干事,惠浴宇为宣传干事。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研究了党深入农村开始斗争的策略,揭开了港城革命斗争新的一页。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州区委区政府特在白虎山顶修建了一座“建党亭”以资纪念与缅怀。
1928年底至1929年初,好几个月国民党东海县政府没给下面学校教师发工资,中共东海县委曾组织各校教师开展索薪斗争,三天后取得完全胜利。1929年5月中共东海县委在云台山三元宫召开中心县委工作会议,历时5天,参会代表70余人。会后海属地区革命斗争形势进一步高涨,云台山下大村一带组织“扁担会”西乡组织了“穷人会”开展斗争并爆发了学潮,革命形势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久东北全境沦陷,魔爪进一步伸向中原乃至全中国。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步步后退,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反攻高潮。东海(海州)一带热血青年与全国人民一样,抗日救国激情高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抗战正式开始,东海郇圩等小学进步青年教师与学生郇华民、周晓江、徐润斋、李铁民等热血师生,建立了“东海县抗日义勇团”。“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该团队伍发展到百人以上,部分青年不辞辛劳上西安找党组织,参加了“青训班”,培训后回东海建立“青年抗日救国团”成员达800余人。1939年2月24日东北军57军与侵入海属地区日寇激战,“青救团”成员运送弹药发动民众支持。日寇几次向连云港进攻,均告失败。最后于次年春节从灌河口得逞登陆,国民党军仓惶撤退。以后数年,中共八路军及爱国军民与日寇打持久战,直至抗战胜利。现年九十岁,当年还是“儿童团”小队长的旅台同胞辛子方,也回忆当年抗日艰苦斗争情景,今年回乡探亲,当两岸乡亲唱起当年地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时,仍感慨万千,记忆犹新……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后的三、四年,国共内战爆发。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948年11月初解放大军逼近海州以南板浦镇,11月7日板浦市民涌上街头欢迎解放军进城,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从新浦东撤南退,海州、连云港获解放,不久建立“新海连市”(新浦、海州、连云港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诞生,连云港(海州)百废待兴。东海师范(海州师范前身)老校长 华民带领师生劳动建校,艰苦创业,培养出不少小学教师。1956年动员苏南教师到“江苏北大荒”支教,母亲来到连云港海州从教于海州师范,我父亲因肺病去世后,我不久也“搬家”到了海州。因母亲有复杂海外关系,又是学古典文学的,出身于旧知识分子家庭,反右斗争中按“指标”定性为“右派分子”。不久我被动员下放海州郊区,一去16年,在“广阔天地”中磨炼,虽受“挫折”,但也目睹了海州古城天翻地覆的巨变。2009年,我撰写了“六十年看家庭、港城、祖国之巨变”一文,被刊用于《江苏致公》上,作为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入选征文。联系到以上从史料中,看中共在古城海州在解放前的奋斗史,下面再做一些近五十余年对连云港海州发展建设中的见闻与感受的描述,用海州及港口天翻地覆巨变之实情,向党的90华诞献礼!
连云港市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海州,早在辛亥革命后,伟人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规划,要在连云港建设东方大港。以后连年战乱加上财力薄弱,国民政府无力实现。而陇海铁路从清末开始筹建,终点仅到海州,未延伸到港口。直到1933年7月才开始真正动工兴建,当时大浦港是陇海铁路终端港,也叫“海州港”。1936年港口初步建成时仅有6个3000吨级泊位,年吞吐量仅为40万吨。日军侵略时,码头被炸塌,港口瘫痪,营运停止。
解放后,毛主席、周总理曾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之号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连云港港口建设加大力度,改扩建了三个港区。1998年吞吐量达1800万吨,比1980年翻了两番,第四代集装箱码头年吞吐量能力设计为30万个标箱以上。1990年9月12日,连云港开通了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全长10900公里,改变了国际运营贸易的格局,目前正向亿吨吞吐量大港挺进。
而古海州在新中国成立后变化也十分可观。建国头十年国家财力弱,底子薄,海州古城发展缓慢。尤其是1958年大跃进,违反客观规律,头脑发热,极左思潮泛滥,反右运动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浮夸风盛行,而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雪上加霜,上上下下共度难关。吃、穿、用凭票少量供应,城里乡下人处于极度饥饿之中,我在郊区插队劳动,时见周末海州师范老师下乡挖野菜。城市交通不畅,新浦海州间无公交车。虽国内无战乱,但“民生”发展让位于“建设”跃进,有收获,更有惨痛教训,我们的党和政府也在痛定思痛……
1966-1976,文革时期,我已下放十几年,母亲作为“没有改造好的右派分子”常遭批斗。妹妹们在苏州、南京、东海天各一方,一年见不上一面。 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政治挂帅”代替“经济发展”,党与国家建设又一次遭挫折,古海州也发展缓慢。吃一堑长一智,中国正在悄悄地改变……
党和国家历经风风雨雨,实践出真知,邓小平复出拨乱反正,“四人帮”垮台后,祖国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母亲得以彻底平反。我这老知青也返城工作,兄妹四人工作后建立了小家庭。政治运动过去了,人民生活安定了,党的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为主,四个现代化提上奋斗目标,海州古城建设铺开画面,居民的吃穿住行,日新月异地在改变,人们对党、对新生活充满期望,充满信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工作于海州区人民医院,历任收费员、会计、行政副院长、审计科长,85年获市政府表彰,晋升一级工资,以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