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9/27
(省委副主委 陶思炎) 2007年4月14日我在香港城市大学的一批热爱民俗文化的教师们陪同下,到香港新界元朗屏山做了一天的民俗文化考察。他们是为编纂《香港民俗志》做准备,趁我在港讲学的机会客气地邀我为他们的调查和编纂作指导。能到香港新界农村做民俗考察,听说还要同村民们一起在祠堂里吃“盆菜”,这当然也使我心向神往。
屏山坐落在新界的西北部,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它由三围六村组成,即:上璋围、桥头围、灰沙围、坑头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和新起村。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邓氏的一支早在12世纪就定居屏山,建村立围,至今还留有祠堂、古庙、书室、塔楼等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屏山的邓族系北宋时期从江西省吉水县白沙村经广东省迁来,他们用青砖、花岗石、木材等材料建房,有的村落还砌围墙,以防海盗。屏山邓氏以农立族,以种稻畜养为生,屏山曾是香港盛产稻米的地方。
屏山有着光荣的抗英历史,留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传承着多彩多趣的民俗生活,使我发现了新界港人深厚的爱国情结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执著坚守,也让我看到了百余年殖民主义统治所无法割断的香港同胞与大陆人民的血肉与精神的紧密相连。
一、光荣的抗英历史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廷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此次所占的九龙以北、深圳以南的中国领土被称作香港“新界”。条约的签订遭到了“新界”村民们自发的强烈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情报曾指出,“新界西北(屏山、厦村等)最强悍”。当时,屏山有团丁组织“达德约”,厦村的民防队号称“抗英联民会”。1899年3月11日清英展开了定界谈判,3月19日签订了《香港英新租借合同》。3月28日屏山邓族率先贴出抗英揭贴,发出愤恨英夷,武装抗击的号召,并要求每日操练,实弹演习,奖励优胜,消灭汉奸。英国殖民主义者于4月2日请两广总督谭锺麟派兵“维持秩序”,4月14日清朝督军方儒率水师来到青山湾,守土护乡的当地团练严阵以待,忽然战鼓雷鸣,吼声震天,清军水师大惊,乃扬帆离去。当时,深圳河两岸的五千壮士,于14日乘胜进入大埔阵地,先后与英军在大埔、林村激战,击伤英军少校布朗,打死不少英国侵略者,但由于汉奸打入内部,虽血战而终告失败,民团领袖邓菁士被判绞刑,壮烈捐躯。
1938年前后,锦田、屏山、十八乡等地纷纷修建英雄祠,以纪念抗英烈士,在屏山的达德公所立有174名烈士石碑,但当时仍不能提“抗英”二字。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段抗英的光荣历史才得以公开。元朗区议员邓庆业先生10年前在屏山庆祝香港回归的大会上说:“我们作为抗英祖先的子孙,尤其觉得兴奋和自豪,……我们要做邓小平的好学生,发扬祖先爱乡爱国的精神,立足香港,建设香港,建设故乡,为祖国的统一富强奋斗不息!”他说出了屏山乡民的心声:为不屈的抗英历史而自豪,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爱港爱国,实现统一!
二、丰富的文化遗存
在元朗屏山至今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部分被称作“香港之最”。历史在百年以上的中国传统建筑就有近20座,包括聚星楼、社坛、上璋围古围墙、古井、杨侯古庙、邓氏宗祠、愈乔二公祠、洪圣宫、觐廷书室、清暑轩、若虚书室、秀才故居、圣轩公家塾、达德公所、述卿书室古门楼等。其中,聚星楼又称“文阁”或“文昌塔”,是香港现存的唯一的古塔,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以青砖砌成,平面为六角形,塔分三层,高约13米,塔中供有魁星神君之像。
屏山的社坛已有800多年了,社坛所祭为“社公”,即土地公,又称“伯公”、“福德公”,为村民祈丰收福泽,保围村平安兴旺之所。屏山的社坛没有人形的土地公雕像或塑像,而是用两块石头分别代表社公、社婆,顶端尖锐的为社公的象征,顶部平凹的则为社婆的象征,显得古奥而原始,是民俗学和宗教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屏山的邓氏宗祠虽历700余年,至今保留完好。邓氏宗祠为三进两院的宏伟建筑,其梁架雕刻、屋脊装饰丰富、精美,大多为灵草珍果、瑞兽祥物,而祖龛中供奉着邓氏的代代先祖的牌位,尤显得肃穆而恢宏。邓氏宗祠旁的愈乔二公祠亦为三进两院的大型建筑,它建于16世纪,除做祠堂外,曾是屏山各村子弟的读书之所,开办过“达德学校”。
至于古井、古围墙、古庙、古门楼、古书室等,无不记录着屏山的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大陆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三、盆菜与乡村风俗
“盆菜”是香港新界围村中的原居民独特的民俗菜肴。所谓“盆菜”,过去是因用小木盆盛装食物而得名,现在改用大如脸盆的铝盆来盛。据说,盆菜起源于南宋末年,与当地居民招待被元兵追赶的皇师有关,当时盛菜馔的餐具不足,遂用木盆盛之。做“盆菜”的主要用料包括猪、鸡、鸭、鹅、鲍、参、翅、肚、鱼、虾、蟹、冬菇、枝竹、萝卜、鳝干等。盘菜中的各种菜肴先分别烧好,一层一层地叠置盆中,最下层为易吸汁水的萝卜、猪皮、鳝干、枝竹,中层为猪肉,上层为鸡、鸭、鱼、虾等。
盆菜作为民俗食品每年在岁时祭祀、婚嫁礼仪、寿诞庆典后用以待客。4月14日在考察屏山祠堂中,我有幸同村民们一起坐在邓氏祠堂内品尝了盆菜,感受了香港围村中村民们的好客豪爽和对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认同与维护。
屏山围村人家至今保持着新年贴门神、春联的风俗,在祠堂、庙宇的大门上也有门神的画像,加上人家门外常见供放土地、财神之类,整个村子充满着中国的民俗气氛。
我在考察中还参加了屏山文物馆的开馆仪式,该馆馆址为旧屏山警署,它由三座建筑构成,主楼为双层白色带长廊的建筑,它们建于1899年,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监视、镇压屏山村民的见证。现在的文物馆已成为展示屏山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基地,其中以民俗物品最有价值,尤其是一幅清同治年间的巨大的寿幛,为难得一见的镇馆之宝。因用于女寿星,其主题图为麻姑献寿,画幅非常精致、优美,实为上品。馆内还有服装配饰、生活器具、弓箭工具等,民俗物品反映着屏山人的生活传统。
无独有偶,在围村中,还有一处家庭民俗馆,收藏着当地的家具、神像、农具、石构件、刻纸等旧时的民俗物品,展现着香港与大陆民俗文化的息息相通。
屏山的文化考察使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中国传统民间生活场景和民俗物品在香港仍有较完好的传承和保留,同时认识到,港人是热爱中国,热爱中华文化,热爱自己的斗争历史的。从屏山村民发自内心的对回归祖国的自豪与欢欣,我们更看到了和平发展的重要,看到了祖国完全统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