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那年六月----感悟于“引凤工程”第二届活动

发布时间:2015/04/15


2011年,在巴黎第五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之后,我立刻收拾了行囊。之所以对生活过十年的巴黎并无太多留恋,是因为我当年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回国当老师。十年,是我为这个执念付出的光阴。终于花开了,等着结出果实。

带着一丝的惊喜和兴奋,机会就这样悄然来临了。我收到美国安生教育文化交流基金会的柯惟力教授发来的由致公党江苏省委主办的“引凤工程“­——2011年海外留学人员江苏行的邀请函,“行程安排”吸引了我:9天(6月18—27日),7个城市(南京、镇江、扬州、无锡、苏州、徐州、连云港),对10多所高校(包括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等等)和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参观、考察、交流和对接等活动。这不正是急我所急吗?说来只是偶然,原本报名参加这个活动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一个朋友。她在给自己报名的时候捎上了我,结果她未被选上,而我获得了邀请。我就这样回国了!

生命的轨迹,会因那些令你感动的人和事而改变。在归国前,我刚刚收到两份来自西安的工作录用通知:一份是高校的,一份是研究所的;6月的江苏之行对我来说,不再是为了找工作,而只是走走看看。6月18日的中午,我来到第二届“江苏行—引凤工程”报到地:南京双门楼宾馆。登记还未结束,有一位很高个的人找我谈话,谈的是我将与高校对接的事儿。他巨细无遗的叮嘱让我非常感动,仿佛并非初次见面,那样娓娓道来,仿若多年相识的老友、家人,后来才知道他是致公党江苏省委海外联络处负责人徐放。事实上,正是像徐放这样的致公党党员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人,如米其智、裘波、刘然、许美艳、姚敏、徐筱等等,在那段日子里给我留下的积极、专心和实干的深刻印象。江苏在我眼中有了温度,致公党走进了我的脑海、心间。除了当老师,或许我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得益于他们的努力争取与支持,江苏最终成了我工作之地,2013年我正式在无锡加入了中国致公党。

触动心灵的温暖,让我对回国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接下来的9天是忙碌的,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诉求,我与团里其他四十多位博士在“引凤工程”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选择了各自的行程路线。我走的是高校线和苏北线,更多参与的是与高校的对接活动。白天我们奔波在路途,与各方人员进行交流、对接;晚上回到宾馆,除了休整,我们还会和团友分享自己的心得。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不仅包括我们的团员,如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的王琦,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徐晓军,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的徐新冬,日本广岛大学的滕云雷,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韦福音,美国耶鲁大学的刘畅,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杨妮,日本京都大学的方仁冬、李振泽等等;还包括了来自各地的致公党员和与引凤工程相关的人员,如来自致公党徐州市委的汪云甲、吴青,美国安生的张梧华,江苏省委统战部的凌建平,致公党四川省委的杨成,南京大学的黄继东,南京农业大学的陈鸥,南京的致公党员贺苏豫,金陵商务的龚静、曾晓晖,等等。我也知道了许多事,如国内目前的就业环境、高校教师的工作前景、国家和地方的引才政策,江苏各地的人文、历史和风貌等等。总之,这次的“引凤工程“活动不仅让我对发展中的江苏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是我回国后工作、学习、生活和成长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我终于明白,做一名老师的想法,那萦绕我心头十年的执念,不再是单色的,融渗着对社会的责任与感恩,是生动而多彩的,这才是我留学十年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钟灵毓秀的无锡,让我至今仍庆幸当时自己的选择。“引凤工程“一行,让我决定去无锡的江南大学教书。其间的过程似是水到渠成,却又有些不可思议:这所大学是著名的工科院校,最初所需人才列表中并没有社会学专业,我以为它并不需要我这样的留学人员。即便是在学校的欢迎会后,我被学院秘书领去了法学院,我仍以为自己只是单纯的参观人员。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社会学能够属于法学门类。到了法学院以后,我看到有几位老师在等我,我还是以为这只是纯粹的交流,于是我就将回国后一直困扰我的一些涉及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提了出来,如什么是社会发展学院?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有什么区别?社会学专业为什么会属于法学门类?国内社会学研究过多注重定量研究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我想从专业老师那里获得一些准确的解释。交流进行的很热烈,我一直在问,那几位老师一直在答。也不知过了有多久,突然一位老师讲:“今天的面试就到这里吧!”我一愣,面试?于是我问:“不需要试讲吗?”那位老师反问:“你现在难道不是在试讲吗?”突然间,我感觉很丢脸,因为我所表现的都是自己的无知,那位老师却对我说:“你的专业学习很扎实,口才也不错,有思想,有态度,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老师类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竟然就这样通过了面试。然而,真正吸引我到江南大学工作的,并非是这次奇特的面试经历,而是另外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这里的人感动了我;其一,江南大学校长陈坚亲自出席并主持了“引凤工程“在该校的对接活动,他与海外留学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其二,当时的人事处处长戴月波老师不仅为海外留学人员详尽地介绍了江南大学引进人才政策,还亲自带着海外留学人员在校内进行参观、学习;其三,当时的法学院副院长伍进教授在”引凤工程“活动结束后,基本上每周都会给我打电话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其四,当时人才交流中心的陆秦、丁晶两位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这里的人”还包括了许许多多参与了这次“引凤工程“活动的人,如学校里的行政人员,江大致公党支部的党员,致公党无锡市委的工作人员等等。继而,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吸引了我;其一,江南大学地处全国著名的宜居城市之一的无锡,这里水域纵横、河池密布、人众较少、绿化广茂、空气清新、交通发达、房价便宜、风景宜人;其二,江南大学依偎太湖,有条太湖水路缓缓地从校园里经过。校园内有30桥8亭,人们可以在这里曲水流觞,看莲叶田田。在校图书馆背后,这条水路还集汇出一个优美的人称“小蠡湖”的袖珍湖泊。加之校园陆上的繁茂绿化,这让学校本身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其三,出了江南大学的校门,接连就是好几座自然公园,其中包括了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和5A级的国家旅游风景区。只是沿湖走走,骑着自行车转转,人的心情就会非常爽朗、愉悦。尤其,沿湖的有些景观是无锡市政府请了欧洲设计师设计的,对于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人来讲,眼中的风景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或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适感。总之,与其说我是被这份具体的工作吸引了,还不如说我是被这里的人和环境“征服”了。6月当月,我就接到了江南大学的录用通知;8月时候,我正式报到,从此成为一名新无锡人。

那年6月匆匆9日,离别之后是新的开始。6月27号下午,致公党江苏省委举办了“海外留学人员江苏行考察联谊活动”座谈会以及“引凤工程”二届活动的闭幕式。座谈会上,每一位海外留学人员都积极发言,畅谈了自己参加本次活动的感受与体会。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冯延晖和邱颖宁夫妇的讲话,他们将利用自己的所学来报效祖国作为了发言的重点。我亦在那一刻,突然对自己作为一名海外学成的归国人员,有了无比的自豪感。在接下来的闭幕式上,我和其他数十位留学人员一起,同江苏的几家用人单位在闭幕式上签订了《工作意向协议书》。整个闭幕式既严肃却不失活泼。当天晚上,致公党江苏省委宴请我们这些二届团员,大家高举酒杯,互道珍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刘震宇博士还上台赋诗一首,另有若干博士亦登台用歌声向大家表示了感谢和祝福。就在这时,不断有团友悄悄地走过来跟我告别,然后一个个静静离场。等徐新冬博士过来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从没想到,竟会如此不舍这些才刚刚认识的朋友们,可是这世界上总也没有不会散去的宴席。次日中午,我是最后离开宾馆的人员之一。拉着行李箱穿过宾馆空荡荡的院子时,我的心里也是空落落的,像是丢了什么东西。然而我也知道,这一切意味的并非是结束,相反却是新的开始。因为经过这次活动,我已找到自己将要努力的方向,我的信念因此而闪烁着光芒。    ( 致公党江南大学总支部  许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