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从中共十八大报告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3/04/08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胜利召开了中共十八大。大会报告主题鲜明,奋斗目标鼓舞人心, 对今后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加完善。报告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今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机遇意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参与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均衡发展,教育更加公平


     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大众对教育的“公平”和“普惠”的呼唤将愈加热切,教育将向着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第一,是地域上的均衡。虽然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绝对均衡,但是可以首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使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并在教育普及程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逐渐消除城乡差距。第二,是内容上的均衡。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既需要高层次的技术、管理领域的精英人士,同时更需要大量的普通中初级技术人员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需要协调发展、统筹并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形式。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两个服务,方向更加明确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两个服务”之后,党和国家在十八大报告再次对此重申和强调。


     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向。中共十八大谋划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培养人才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直接的服务,教育一方面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还通过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来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直接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提供覆盖整个产业链的人才支撑。
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不动摇。通过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来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与公平;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满足和全面适应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内涵发展,质量更加提升


     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所谓“内涵发展”就是指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管理与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使学校的质量、水平、效率、效益以及办学传统、管理文化等得以改进。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内涵发展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是专业设置合理,文化底蕴增强,办出特色,形成品牌等。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也同样存在着内涵发展的问题,其核心就在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通过“内涵式发展”,我国的教育将在发展理念、校园文化、管理水平、专业建设、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等多方面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多个衔接,体系更加完善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今后将要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公平有效维护,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同时,为全面提高教育效率,将积极探索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与合作交流的方式与途径。通过多个衔接和沟通形成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连云港 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