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关于南浔古镇四大家族的话题

发布时间:2008/05/23

    有道是“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2008年,在“迎春花”和“红叶里花”盛开得季节,我有幸跟随20名致公党员一起到南浔参观。此行,我没有带照相机,印象却刻骨铭心。
 
    南浔是位于浙江省的一个具有740多年历史的古镇,虽然历尽沧桑,却不失其江南水乡特有的神韵,它的河道四通八达,岸边尽是人家,所以又称“南浔”为“水市”.晚清年间,由于桑蚕业和缫丝业的兴起以及外销“七里丝”,这里的百姓很快就富裕起来了,特别有钱的人很多。他们不仅到处投资办厂,开设银行和商店,还在家乡购置房产和田地,兴办学堂、修建庭院、书斋、园林和别墅,捐款筑路和架桥。于是便有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老宅民居,它们白墙黑瓦,依河而立,两岸以石桥相连,水中有船只往来。
 
    古镇保留下来的遗迹,见证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我不仅在古镇上流连忘返,而且在脑海里不断地想像着:那些曾经向种子一样发芽、开花、结果的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靠什么来承载和延续他们“春夏秋冬”“悲欢离合”的?“顾、刘、张、庞”这四大家族是怎样成为“巨富”的?他们曾经对社会做过哪些突出“贡献”的?如果我能系统地了解其中一些精髓,回去与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们分享此行的感受,那么产生的效应,也许不会仅仅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已!
 
    一、顾家发迹早
 
    顾氏家族的创业者是顾福昌。他小时候,家里很穷,退学后,就在镇上摆布摊,后来开设了小型“顾丰盛布庄”。一天,姓赵的拿来一枚“祖传的”的金元宝来抵押,向他借四百个铜板,要给家人买药治病,双方约定2年后赎取。父亲去世后,布庄关闭,顾福昌一心想开设丝行,便将那枚金元宝当了四千吊铜板,当期2年。他用这一大笔钱收购了七里丝,开设了“顾丰盛丝行”。没想到那枚金元宝是假的,当铺老板发现后,追着让顾福昌还钱,经过协商,重新立下字据,才算罢休。为了赚钱还上这笔冤枉债,顾福昌拼命的干活。两年后,他发财了,按原来约定,赎回了假元宝。不久,姓赵的领着儿子来谢罪,将自己借的钱,如数归还给顾福昌,并主动承认金元宝是假的,因为当时急需要钱,来挽救儿子的性命,才出此下策。顾福昌则感谢姓赵的,说自己每年正月初四,都要焚香点烛,磕头跪拜那枚假元宝,因为它曾经给顾家带来好运,所以自己已经把它当作财神一样地供奉着了。姓赵的略感欣慰,没有要回那枚假元宝。
 
    道光初期,上海还没有对外通商,但已有中国商人与英美商人进行私下交易,彼此之间非常需要能够当场翻译语言的经纪人,顾福昌赶紧向洋人朋友学习外语,很快就成了上海丝业的领袖。上海对外通商以后,顾福昌如鱼得水,经营“七里丝”,挣了很多钱,他便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修路架桥,开办免费救济流浪难民的粥厂,创设育婴堂,重建施善堂,捐资义塾,使族中子弟都有机会入学。他还购买了上海滩唯一的外轮船码头,建造货源仓库,垄断了上海进出口货物“储存”“装卸”和“打包”等业务。由于顾福昌管理有方,深得外国商人的信任,成为上海中外合资最大的股东。他对内进口洋布,对外出口茶叶和丝绸,在外商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当他去世时,与之通商的外国领事均下半旗致哀。
 
    顾福昌的儿子顾敬斋,对父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将顾家从“土丝商人”转为“洋行买办”,将顾家的“蚕丝商业”转为“缫丝工业”。顾福昌的孙子顾联承,不仅继续经营缫丝工业,所作的房地产、百货、娱乐、珠宝等业务,都大有规模。顾福昌的另一个儿子顾叔蘋在经商的同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钱。临终前,他对自己的儿子顾乾麟说:“一个人不可无钱,但要赚得正大,用得光明,不要被钱利用,要好好去利用钱。得诸社会,必须还诸社会!”从此,顾乾麟就以“得诸社会,还诸社会”为座右铭,时刻规范自己的经商行为,闻名中外的“叔蘋奖学金” 就是他以父亲的名义创办的,他大量投资于香港和大陆的教育事业,为很多中小学建设了教学楼。顾乾麟留给后人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件事,第一要有决心,决心一下,义无反顾;第二要努力,不畏艰苦,未获成功,绝不罢休。”
 
    二、刘家产业多。
 
    刘氏家族的创业者是刘镛。他从小家境贫寒,15岁辍学,帮助父亲经营很小的丝绸店,靠做小生意养家糊口。17岁时,为了弄清大丝绸店做买卖发财的奥秘,他来到叔公家开设的丝行里当伙计。由于他勤快能干,所以不仅得到了较高的年薪,年底还得到了较多的奖金。在丝行的日子里,他立志要出人头地。四年后,带着积攒的经验,刘镛集资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从此不再受雇于人。创业初期,他起五更睡半夜,依靠耐力和智力在商场上拼搏。夫妻俩给自己的小店起名叫“刘恒顺丝行”,雇了一个伙计,每次必须将收来的七里丝,抽出一定数量,按官价卖给政府开设的丝行,完成官方摊派的任务以后,剩下来的丝就可以按高一点的价格卖给广东商人了。
 
    一天,广东商人合伙杀价,这预示着南浔的“七里丝”在当地已经挣不到钱了。无奈,刘镛夫妻俩决定租船运丝,试一试到外地销售的运气。他们与雇来的两个伙计一起摇橹来到上海,当发现同样数量的“七里丝”,却能在上海滩上卖出3倍的价格,简直惊呆了。这年春天,南浔的各个丝行看到刘镛发了大财,也将“七里丝”外运直销,致使广东商人的丝行在南浔没了货源而纷纷倒闭。秋天,“七里丝”在上海跌价非常厉害,刘镛打听到这是夏季的风雨影响了外轮进港而造成的暂时现象,就在别人都不得不低价抛售手里的“七里丝”时,刘镛却租了一间房子作为仓库,囤积大量的“七里丝”,留一名伙计看守,自己则回去再进货。他找到南浔的邢老板,希望与之合伙在上海开丝行,对方提出的条件是各出200两白银,挂“邢正茂丝行”的招牌,刘镛同意了。
 
    由于刘镛善于经营管理,拥有诚实守信的商德,因此赢得了合伙人和顾客们的喜爱,同时也赢得了很多商机。同治元年,37岁的刘镛,财运滚滚而来,他不仅捐资于各项公益事业,还揽下了为“官家”运送淮盐和徽茶的好差事,同时涉足商业其他领域。20年后,邢老板病故,邢家拆股退出,刘镛将上海的“邢正茂丝行”改为“刘正茂丝行”。这时,刘家产已达两千万两白银,成为南浔的巨富之首。
 
    刘镛一生崇尚节俭,他总是从大处着眼,不追逐蝇头小利,慷慨捐资,利国益民,还曾经拨出巨款,建立了扶贫基金,由专人管理、发放和监督,得到其恩惠的人和部门不计其数,为了表彰他的善举,光绪皇帝赐予刘镛 “乐善好施” 的匾额。
 
    刘镛的创业经历、处世原则、思想行为,对其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儿子刘锦藻,考取进士,光宗耀祖,他的一生有着不同凡响的经历:为官时,他曾经完成了《清续文献通考》400卷,还整理出版了其它书籍,这些功绩使得他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辛亥革命以后,他弃官经商,拓展了父亲的巨大家业,继续经营丝绸生意,同时对经营淮盐、农牧、轮船、电灯、铁路、银行、租赁、房地产等方面,也很精通,曾经两次获得御赐匾额。他还是一个很有情调的人,喜欢游山玩水,花园式别墅“小莲庄”就是他建造的。
 
    刘镛的另一个儿子刘梯青,对刘家的贡献也不小,他引进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缫丝机400多台,革了手工作坊的命,使刘家的企业成为全国一流。在刘家住宅中,他的“刘氏梯号”也具有欧洲建筑特色。
 
    刘镛的孙子刘承干不善于经商,但只要政府或百姓急需赞助,保证做到义不容辞地捐款。刘承干酷爱藏书,他的藏书楼又叫“嘉业堂”。当年,皇帝溥仪来南浔视察,发现流失在民间的古籍,竟然能在私人手里有如此好的归宿,欣然御赐九龙金匾“钦若嘉业”。刘承干用于投资购买古籍的经费相当大,因此有人说他是“败家子”。虽然,刘家的产业从此应验了“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但是,刘承干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刘承干不愧是中国私人藏书第一人,他独溺于书。为了防止孤本失传,刘承干高薪聘请雕版专家刻书,为此他不得不变卖一些书籍,这就是“为什么刘承干的藏书楼里,现存有当年的雕版3万片,而藏书却只有10余万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