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精彩的人生微电影

致公党无锡市崇安二支部归侨徐淑芬党员访谈小记

发布时间:2013/01/04

    天上飘着淅沥的夏雨,我们一行人走在灰白狭长的南市桥巷。蓦然惊喜地看到巷子的尽头站立着一个鲜亮的身影,银发、花衣,正是老党员徐淑芬,她撑着伞,等待着我们。步入那个不起眼的小院落,我们走进了她的小世界,领略了她精彩的人生微电影。


    人的轨迹很奇妙。徐淑芬,1932年生于无锡东亭,早年读过书,后以养蚕为业。21岁时,在媒人的介绍下,她与无锡本地人冯源涵订婚。而这纸婚约彻底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冯源涵的姨夫早年随陈嘉庚先生创业,后来独自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创办了规模较大的石英厂,他请亲戚们移居到印尼帮他打理生意。冯源涵先去了万隆工作,随之父母也催促徐淑芬南下成婚。1953年,当徐淑芬在舅母的陪同下一起踏上旅程时,她伤心地哭了,或许这一去,永远就不会回来了,真的成了海外游子。

    到了万隆,冯源涵和徐淑芬结婚,摩登的婚纱照上郎才女貌,佳偶天成。但事情却起了变化,原本姨夫安排徐淑芬在厂里做会计,可当时印尼当局突然不允许华人从事会计这个职业。于是姨夫又安排徐淑芬在工厂管理。可徐淑芬拒绝了。她想,“我是新中国来的,不能去做剥削人的事情。何况我有手有脚,可以靠自己生活。”她通过努力找到了工作,在万隆一所学校教小学三年级的中文,还有劳作。在万隆,她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华侨妇女联合会”组长,热衷于团结妇女,团结华人。

    在万隆有亲戚的照顾,有优渥的生活,但命运的车轮再次转变了人生的方向。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下,大批华侨回国,参加祖国建设。赤忱的爱国之心,涌动的人群,让徐淑芬内心难以平静。她想,“生在国外的华人都要回去,更何况我是从新中国出来的。我一定要回去。”本打算和丈夫在万隆生活一辈子的的徐淑芬毅然决定回国。当时年纪在25岁以下的华侨回国后可以在华侨补习学校上学,获得相关学历。时不我待,她和丈夫冯源涵放弃了印尼红卡,迅速回到了祖国,并到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学习。

     因为勤奋刻苦,徐淑芬获得了中专文凭,还考上了当时江苏内最好的医疗人才培养学校——南京医士学校,后又随着校址的迁移前往镇江学习。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后,徐淑芬勤勤恳恳,她更加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归侨,她主动承担了医院系统的归侨联络和管理工作。她想,“我在无锡是有家的,而其他的归侨都是因为热爱祖国才回来的,他们在无锡没有根,我应该帮助他们。”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面前,当初回来的不少归侨都离开了,但徐淑芬坚持留在国内,“既然回来,就一点都不再想回去。”她也竭力关心留在国内归侨们的工作、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安心留在祖国,渡过难关。


    1963年,徐淑芬光荣地参加了致公党,当时无锡地区才只有11个党员。入党后,她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寄托,更加努力地工作,服务他人。一年后,在她的影响下,冯源涵也入党了。1966年,徐淑芬下乡到东台,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她随着医疗队东奔西走巡回在东台地区,成功防治乙型脑炎。1967年,又转战到大丰地区。1969年,全国开始大规模的下放,丈夫冯源涵被下放,徐淑芬主动要求下放,带着才四年级的小孩,全家一起扎根农村。在农村日子再苦,徐淑芬都没有动摇过。

    1974年,随着政策的调整,她们一家终于苦尽甘来,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无锡,回到了熟悉的小院,开始新的生活。冯源涵进了胶片厂工作,从事基建,而徐淑芬也进厂做了厂医。她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积极为致公党、为侨联发挥自己的作用,负责化工系统的归侨联络和管理,还当选了市第二届侨联委员。她一如既往地用真诚待人,用一颗无私、赤忱诚的心帮助同志。有归侨身患重病,她都多次奔走联系侨联,予以关心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退休后,徐淑芬始终关心着归侨工作。2006年,她和老伴冯源涵向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1963年刘少奇主席和夫人在印尼总统苏加诺和夫人陪同下,参观印尼茂物园的珍贵照片,体现了她们对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建设的关注,得到了表扬。她觉得自己也应该老有所为,为了充实业余时间,使晚年生活过得更有价值,她报名参加老年大学书画班,在丹青中发挥余热。她临摹的文徵明的《千字文》《杂花诗》书法长卷,元明山水小品画,都是她的得意之作。因为精湛的画技,她的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多次获奖,还担任了书画协会的委员等。2011年,徐淑芬携带5幅牡丹作品参加崇安寺街道开展的第三届书画展活动,现场挥毫绘制牡丹图抒发美好情怀,盛赞邻里和谐。活动中与青少年切磋绘画技艺,交流学习、绘制书画的体会。最后,她还把当场绘制和展示的牡丹作品送给了社区居民和青少年书画爱好者。面对赞扬,徐淑芬总是很谦虚地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尽力做点事情罢了。


     徐淑芬已经年近80,也伴随着我们致公党成长了近半个世纪。从美丽的青春,到如今矍铄的老年,我们看到一个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不平凡的人生。她渴望进步的心始终没有停止,乐于奉献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息,在很多次人生的转折中她都有着坚定的信念,胸中洋溢着对国家的爱,对同志的情。她的精神和美德就像她的名字那样,“淑人君子,扬芬千载之上”,她用朴素的语言和行动成就了一部精彩的微电影。


    当我们走出小院时,天已放晴,徐淑芬党员与我们依依惜别。回首狭长的小巷,翠绿的爬山虎,灿烂的石榴花,映照着老人的脸颊,焕发出奕奕神采。我们祝福她,晚晴更美好!(习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