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南通博物苑——我人生启蒙的地方

发布时间:2009/06/04

     1919年,我出生在濠南别业。由于濠南(濠南别业简称,下同)与博物苑为邻,濠南的南外院与博物苑园不相连相通,由表象上看,似为一体,惟在晨苑的东部与属我家西部的中轴点,有三间砖木结构的房屋,定名为“游艺室”,为象征性的分界线,这里留下了我许多的记忆。
 
    当年,祖父在南通兴办实业,在实践过程中,深感启迪民智、普及教育、培养师资、培养人才的重要和迫切,于1902年,创办了南通师范。为解决学校师生教、学实验之需,又于1905年创建了南通博物苑。祖父选中了与学校隔濠河的一块空地,认为该处地点适中,空间大,傍濠河空气清新,地理条件优越,于是一所“博物苑”在南通的南濠河边应运而生。经过专家设计,祖父亲自指点,博物苑的布局得当、结构新颖,置南馆、中馆于苑中部。南馆为历史文物主要展馆;中馆楼上曾作“测候所”,下层陈列有关资料与字画;北馆先系展馆,后来用作收藏室;进大门东首为苑内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动物饲养于座东北部面南的一排平屋内。仙鹤则放养于挖地筑池上方照纲的鹤池内。中、北馆中部有荷花池,池西面有高架似风车建筑物,曾用以向濠南输送自来水。傍濠河所建藤东水榭为休憩处。苑内铺有大片天鹅绒般的草地,整个园子,屋前屋后,点缀了各种名花、名树,是一所具有相当规模、雅俗共赏的博物苑,是师范学校师生理想的实验场所。
 
     祖父原住海门常乐镇,来通时常借住江西会馆。后在南通立业,则需安家南通,从而就博物苑西侧建筑了自家住宅“濠南别业”。当时,先在濠南别业主楼东面建了砖木结构的二层楼“花竹平安馆”以作过渡。主楼于1915年竣工。当年,父母亲在此楼结婚。
 
     回想起来,大约是在1925年,我6岁时,那“游艺室”就用作为我家姐弟与几个邻家熟人的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幼稚园”,有老师上课讲故事、唱歌、画画、跳舞、做游戏。也带领我们在苑内及展馆内参观,边讲解、边教我们认识,对我们进行了启蒙性的智、德、体、美育的教育。
 
    苑内的实物丰富极了,类别很多。植物类花、树、草不下数十种;动物有猴、小熊、刺猬等;常年饲着的飞禽有仙鹤、大鹰和驼鸟,还一度养过一只豹。
 
     南馆内展出历朝的文物,有石、铜、铁、陶、瓷、玉雕、木雕等等。矿物有好多种。其它各种动物。植物、昆虫等标本也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南馆二楼靠墙面南有一尊像京戏中身穿盔甲、右手搭在一把宝剑上的大将竖像,面庞逼真,双目前视,炯炯发光,非常吸引参观者。一楼南面布置有一尊大炮,已心不清是铜质的,还是铁质的。
 
     中馆陈列史料,二楼展览书画作品,有时定期展出绣品。著名画家刘海粟誉之为“神针”的刺绣大师沈寿所绣的《耶稣像》和《蓓克舞女绣像》也陈列在此,那针法,那选用的丝线色彩,绣品的色彩在那时是我国独一无偶的极品了,《耶稣像》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被为国际一等大奖。
 
     我当时年幼,缺乏欣赏能力,老师所讲,我听了似懂非懂,对曾引起兴趣的事情,留下了印象,有的事过便忘。记得那时我喜欢看苑内高宽的仙鹤网池中展翅飞舞的仙鹤,觉得它好神气,屡看不厌。喜欢那些彩色的美丽小花和天鹅绒般的草地,坐上草地感到柔软有弹性似地舒适。不喜欢那些动物,毛毛的,毛色也不好看,这种喜恶,一直延续至今。老师并告诉我们,“这个博物苑是你们的祖父为给大家参观而建的,你们的祖父是值得受人尊敬的”。那时我幼小的心灵中已喜欢博物苑美丽的环境,当听老师说到博物苑和祖父的关系后,不由地对博物苑又多了一份亲情的感受。
 
     青少年时代,我已是博物苑的常客,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那里是我接受启蒙及认识家以外的世界和体验大自然生活的摇篮,那里有我很熟悉的环境和事物,那里予我有喜悦、温暖之感。逢星期日和假日、闲暇时,我的心便飞向博物苑了。我常由我家小花园侧门到南外院,去到博物苑。首先就近看看葫芦池桥架上缠绕的金银花和爸爸的网球场旁的六月雪矮篱的白色小花开了没有?金银花和六月雪花开时,香味四溢,从而吸引了无数的蝴蝶、飞蛾环绕在四周飞舞,那活跃生动的景象真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当去到美人石旁茅亭侧看含羞树,以指尖轻轻触及,它那蜈蚣式的树叶便相对闭合起来,当时我觉得妙不可言。苑内栽的樱桃小树仅一株,种子中馆后方花廊间,花果不多,我有时摘一粒樱桃尝新,微酸,但感新鲜。饲养仙鹤的网池处,也是我常到之外,我不仅喜观仙鹤群的舞姿,也因为,东南风起时,在家中就可以听见它们高亢的鸣叫声,我感觉那鸣叫声就仿佛在呼唤着我似地。顺路去北面的藤东水榭,栏架上纵横缠裹着紫藤,我坐在水踏的石凳上,欣赏着那宽阔的濠河碧波粼粼。那时该河间并不通航。走回到南馆,馆旁早春盛开的白玉兰美丽的白花瓣,既可吹起泡泡,又可食用,如用鸡蛋和麦粉调和,可炸成玉兰片,沾白糖食用,香甜可口,这是善于烹调的祖母的杰作。夏季荷花池中的荷花结蓬时,我常在清晨去摘回几个,剥出莲子,回家煨汤给母亲清火。苑内动物园内的驼鸟生蛋了,驼鸟蛋有大人手掌那么高大,苑里送祖母两枚,祖母找专人加工,敲开蛋的顶端,倒出蛋白、蛋黄,洗净后用小锉轻锉蛋的洞口成银元那般大的圆洞口,然后染为绿色外壳,并送去银楼加工,在圆洞口镶上银质花边,再置于木质支架上,成为工艺精品。祖母将这一对驼蛋精品陈列在梳洗室的玻琉摆饰橱内,留为纪念。
 
     南馆、中馆开放时,我每次进去参观,依然要重复地看那名魁梧大将、那尊大炮和“神针”沈寿刺绣大师的两幅珍品。已习惯挨次地参观其他展品和展品的有关资料。展品很多,有苑方出资收集的,也有来自民间人的捐赠。听说沈寿大师的两幅荣获国际卓越奖的精品所以保留在苑内,正是按照她本人在病危弥留期间的遗言而送去苑内的。祖父本身也将多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捐赠苑内。展品纷纷来自各方。使我深感这些有公心、善举的捐献者是具有高尚品格的。正因如此,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博物苑始能问世,它的建立也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目前南通市连连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城市”、“中国近代第一城”等荣誉,这已具有百年文化历史的博物苑也正是致获这等荣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南通人应引以为荣耀的。
 
     1937年日寇侵华步步深入,时局不宁,博物苑负责人来家与祖母商量,采取什么方法用以保护苑内一些文物精品的问题。祖母极其重视,召集了地方有关人士共同商讨,终于决定将部分精品送去上海金城银行保管库保存。这样便由双方选派了可靠的专人办理此事,幸亏如此,那批精品于浩劫中得以幸免,解放后,由南通市政府分管市长与博物苑方联合派专人去上海金城银行取回了原物归苑。那时祖母已去世6年了,祖母虽为家庭妇女,但颇识大体,自从祖父逝世后,遇大事能谨遵祖父意愿处理,是一位头脑清醒的老人。不幸的是南通沧陷时日寇竟将“司令部”安置在我家濠南别业,我家与博物苑都惨遭浩劫,苑内其余展品不见踪影,甚至苑中的树木也未能幸免。
 
     解放后,博物苑得到新生,作为祖父的后人亦极为关心苑的恢复与发展,相巧时积极予以支持。那时绪弟远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工作,我只能在事先事后以书信与之联络。1950年我由上海住回南通,曾将目睹祖母在1937年埋于我家濠阳小筑后院地下的铜、瓷器掘出,邀请原市慈善事业委员会主任兼博物苑顾问的尤勉斋和书画家费稚松两位鉴别过后,把有价值的一批文物全部捐赠了博物苑。1952年曾将上海祖母原住寓内带归的家藏的名人古人的字画近200幅也捐赠给了苑方。上世纪90年代,又曾将上海落实政策归还的数幅、非原件的字画一并捐赠给苑方。以上三批赠品,苑方都给予了收据和感谢信,这批书画成为苑方常用来举办各种展览。1996年也曾赴日本展出。90年代苑方择选了一批书画,在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的帮助下编印出版画册。
 
     80年代,我曾说服在香港定居的蓉卿大弟妹,将沈寿精品绣件《耶稣像》和《蓓克舞女绣像》由香港送归博物苑。省政府为此奖励我以人民币3万元,我并未留下,用以分赠给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与苏州刺绣研究所各15000元,以期美术工艺的不断发展。
 
     1982年,文教局徐冬昌、博物苑书记穆火亘和副苑长黄然来商借濠南给博物苑作博物馆之用,我想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