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与石头一起成长

发布时间:2013/11/17

      从来到这个世界,我所认识的周围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脚下是石头,房子是石头,锅灶是石头,甚至手里玩的还是石头。石头垒就的连云镇,伴我成长五十年。


      孩提时代家家日子过得紧巴,虽然不知道牛奶面包的滋味,没有半午点心的充饥,但还是比现在的孩子快乐幸福得多。那时的室外游戏种类非常丰富,诸如“藏蒙蒙”、“捣拐”、 “掼牛屎拍(pāi瘫义)子”、“砸纸牌子”、“滚铁环”、“将军保”、“刮鼻溜子”、“弹头弹”、“砸钢碑”、“打梭”、“打独溜”、“嘚(dēi,拉、拽)叶根子”、“弹蛋子”、“打游击”、“老鹰叼小鸡”、“隔格蹦”、“砸沙包”、“搲蛋子”、“弹杏核子”、“撒柴棒子”、“下六舟”、“四股鼎”、“逼死毛子”等等,异彩纷呈,不胜枚举。不像现在的孩子被学习所累,让电脑拴住,失去了童真和自由,使传统游戏无法传承,多数游戏在这一代青少年中彻底绝迹。


      “砸钢碑”是男孩子乐此不疲的游戏。这种游戏需多人玩耍,在空地上立起几块容易被击倒的扁平石头做石碑(靶子),在约定距离开外划定一条止线,用石头砸石碑。其实规则是只许“抛”,不许“砸”,击倒石碑多者为胜。每当举起石头,多数孩子就会有“小男人”的感觉,每当取胜时脸上充满“英雄”本色,这种自豪感往往对未来激发无限憧憬,是现在孩子是无法体验和享受的一种境界。


      石头,对男孩子来说具有无限魅力,时常用来比赛投掷,练准性练臂力;有时用来“打水撇撇”,比技巧寻开心;有时用来打仗,练胆量寻刺激!


      “打游击”游戏在男孩子世界里不管战机如何,随时“硝烟”四起,双方对垒如火如荼。就在小团山上,有一处不知什么时候留下的战壕,是孩子们打游击的最佳场所。按人多寡,均分敌我。有的现场编织草帽,有的预先头戴“三块瓦”大棉帽子作为战场防护,胆子大的什么防护都不要,光着脑袋。真是有模有样,煞有介事。双方事先约定“武器”标准:“手榴弹”——磕溜子(小石块),只许使用酥石头(质地松软,小团山上多此石),弹弓子使用的子弹是磕囊子(土疙瘩)或碎树枝。有利地形归属权由双方委派代表用“将军保,嗨嗨扫!”(与现在定刚捶同)方式裁定。商定停当后,“战争”即刻打响。霎时间手榴弹、子弹交互穿梭,喊杀声此起彼伏。一旦投入,对方仿佛真的就是敌人!这时原先指定的游戏规则早就抛到九霄云外,根本来不及识别什么酥石头、硬石头,只要摸到手的都是武器,坚决压住对方“火力”,彻底消灭敌人!对垒阶段一结束,冲锋追杀开始。通常年龄大的孩子占上风,追赶着败将往山下跑,直到半山腰一个天然山洞里(现在环山路东端),大家喝着里边的泉水,战争就算结束。


      这种游戏非常刺激、开心,对锻炼孩子的判断反应速度和应变处理能力特别有效。只是太危险,经常发生“中弹”者头顶血红大包甚至皮开肉绽事故。


      石头同样具有社会属性和价值取向。判断房主有钱没钱从建房子的石料形状上一睹明了:穷人垒墙石头杂乱,富人垒墙石头“拿形”。


      一般穷人家建房所用的石头都是从涧沟里、山根旁捡来的规整不一的乱石头。石头本身不用花钱买,搬运要破费,也只是请人吃顿饭而已。用这种石头垒砌的墙体凌乱,石头颜色各异,凹凸不平。有钱人家则从采石场购买毛坯石,然后请石匠用錾子把石头洗成规整的长方石块,大小搭配,规整划一,石料颜色高度统一。垒墙时,以堂屋门为中轴线,两边石块选料大小、形状对等对称,十分考究,这叫“拿形”。当时此类房子稀少,人们见到这种房子每每要夸赞一番,羡慕不已,毕竟有钱人太少了!当时毛主席号召“官兵一致”,干部与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差别,都过着清贫简朴生活,“人民公仆”形象纯粹、地道,他们想自己盖好的房子住,与百姓一样没有能力。直到七十年代的“文革”后期,“抓革命促生产”成为主流,百姓生活开始好转,“拿形”房子才逐渐多起来。


      石头在连云镇曾经铸就过辉煌。


      连云采石场,坐落在连云镇西山坡,此处陡坡接近30度,当年为了填海造田建码头,在此开辟采石场。起初路段比现在还要陡!是当年发生车仰马翻事故的主要路段之一。那时,连云港搬运大队担负着运送石料抛填建码头的重任,运输工具是简单落后的独轮车、平板车,但它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可塑可点。且不说它如何用手推用肩拉,一步一步地填满大海,完成了新码头的建设使命,单说它运输过程中的艰辛与血泪就可见一斑。木头制成的独轮车、平板车在陡坡上来回运送石料是非常艰苦而又危险的超强度重活,没有亲眼所见,没能亲身体验,无法感受他们艰难辛苦程度。出了西山坡的陡坡,用“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并不为过,紧接着就是步入云台路至海军司令部的长距离陡坡,再接着就是车站路的缓坡,从起步到码头,平路距离很短,基本都是陡坡,一路危机伴随到尽头!不知道他们一天来回要运送多少趟石头,只见路上车水马龙绵延不断,一副“人定胜天”的繁忙景象。在毛主席语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要问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要问累不累,想想全人类”的口号感召下,运输工人干劲高涨,他们从来不讲条件,只有埋头“干干干”!在他们脸上根本看不出辛劳的苦楚和对命悬一线的担忧,即便出了事故依然表现出“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在这样的陡坡山路,没有超人的体魄、高超的技巧,你就是推着空车下陡坡也很困难,甚至会发生意外。因此车上都安装了木制车闸,用钢丝链接到车把,非常简陋,安全系数很低,车闸一旦失灵,连人带车飞速而下,不是车手伤亡,就是行人被撞伤撞死,这种悲剧每年都会上演。港口码头的壮大繁荣完全凝聚着连云搬运大队人的辛勤汗水,也可以说是用生命铸就了曾经的辉煌。这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悲壮的辉煌在全省难找第二家,笔者想,如果在西山坡建立丰碑(或牌坊),从路边直至山顶连续不断地安放造型各异的劳动场景小石雕,包括石匠采石形象,再在山顶设立多个不同角度的观景台,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为连云镇添加一道有根有据、反应真实历史的标志性“石头”文化景观,而“石头城”缺少的正是此类点睛之笔!


      说到采石场,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件需记录在案。大约在1967—1968年间,人们对毛主席的崇拜达到鼎盛,主席像张贴满各个角落。在全国掀起狂热造神塑像大潮中,连云采石场场部承接了雕塑毛主席石像的光荣任务。石料选自采石场的大青石,有人说石像高三米,也有说是五米高,笔者当时还是孩子,没有目测能力,仰望被篷布遮掩的塑像只觉得非常高大,心理充满敬意,不仅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敬畏,更是对雕塑工匠的钦佩!不知什么原因,始终未能见到为塑像选址落座,某日塑像突然失踪,人们纷纷传言把塑像埋到了采石场里,据笔者近日走访采石场附近老居民的长者,指定确切位置依然埋在原采石场场部院内。


      连云港的石匠们与搬运大队的工人同样创造过辉煌历史。


      在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期间,除了东海县提供水晶为毛主席建造水晶棺而名声大噪外,就属连云港采石场组织选拔一批连云、陶庵、龚大巷的石匠能手去北京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工程享负盛名。当时彩旗飞扬,锣鼓喧天,热烈欢送身披大红花的石匠们,各大媒体纷纷连续报道他们在北京的会战情况,他们被光荣地选派进京,在毛主席身边亲自为他老人家工作,这本身就为连云区、连云港市乃至全省赢得了无上荣耀!


      文革时期的故事非常多,用今天眼光审视那个年代的狂热、盲动之下所产生的故事多半都是笑话。单说与石头关联的挖“防空洞”故事就让你哭笑不得!


      在“苏修”(苏联修正主义)帝国主义妄图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紧要关头,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地方领导人把这一号召贯彻为家家挖“防空洞”。于是家家户户总动员,开展了一场男女老少齐上阵,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地挖洞运动。住私宅的人家,就在家天子(庭院)垂直挖洞,由于严重缺乏防空知识,所挖的防空洞与水井或者地窖差不多,许多人家的洞口仅有一米宽,有的不足一米,仅容纳一人藏身!住在公家宿舍的住户没有这种条件,只有全家出动,带上挖洞工具,来到山根,选好自认为有利地形,破土动工。不少邻居选择防空避难所也要在附近挖洞做邻居,也有邻里之间约定一起共挖同一个防空洞的。人们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