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跃 发布时间:2015/08/27
李克强总理讲话中倡导的万众创新,其一重要方面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申请专利。在近几年的专利实践中,我们发现社会对“万众创新”有几种不正确的解读:
1、科技主管部门对专利数量过度热心。
2003年以来,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给予专利申请以大力资助,还将引进专利事务所和申请专利的数量作为考核的指标,各项科技计划的申报和高企的评审也非有相当数量的专利不可,以至于出现了专利大跃进式的井喷现象。2009年全国专利申请量不足100万件,2014年已达到236.1万件,中国新专利申请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连续4年全球第一。
但是,其中大多数的申请只是应付形式、拼凑数字,不是没有实用价值,就是重复发明创造,不是保护范围狭小,就是诉讼即被无效。事实证明许多专利3年后即就权利人主动放弃,因为资助的钱已拿到,没必要再养着没价值的东西了。
科技主管部门对专利数量的过度热心,是不尊重科学规律的虚假创新,既牵扯了专利审查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大量精力,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又因涉及科技项目资金的获取,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而且挤占了有限的公共资源,使得真正有用的专利被淹埋产业化难度加大。
2、高校对产学研过度偏爱。
江苏某大学2010年之前总共只有100多件专利,在科技部门组织的发明创新大赛和资助政策号召下,2014年已经超过1300件。同样,江苏某另一民办高校原来一共只有20多件,也在科技部门鼓动下承诺2015年拼凑申请200件专利。高校由于太注重申请专利任务和产学研合作,教授们不能安心教学和基础科研。
李克强总理曾经强调“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高校偏爱实用性较强的发明创造,偏爱与企业合作开发商业价值明显的项目,轻视基础学术研究、科学发现和高质量的论文,中国大学将难以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因此也难以获得国际学术大奖。
3、企业对技术秘密过于疏忽。
企业在专利申请中,必然要将产品技术特征和图纸等技术秘密公开,这种对于技术秘密的疏忽管理将给予竞争的同行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机会。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专利保护的力度欠缺,技术公开了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还不如暂时保守秘密暂不申请专利。
4、司法对专利保护过于冷漠。
中国司法对于专利保护和侵权惩治的力度太小,2014年某市可能仅对一个专利侵权企业象征性罚款1万元。有专利也保护不了市场,侵权了惩罚力度也不大,导致国民对此普遍丧失信心。
专利侵权要重罚、知识产权保护要重奖,要让法律真正能够保护专利、保护创新,才能激发高昂优质的万众创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