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Thanksgiving
Slide background
Slide background

善举应该得到善待

发布时间:2008/09/28

    近日,就常州市海外侨胞捐赠情况进行专题走访和调研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海外侨胞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向国内进行捐赠,九十年代达到了高峰,进入新世纪捐赠活动开始趋少。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海外侨胞捐赠活动趋少主要是与国内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中国带来的巨变有关。如,我们和海外亲朋好友之间在生活水准上的差异已经被明显拉小了;我们与海内外的交往密切,物流也加快了……但在此次专题走访调研中发现常州市个别地方在没有征得捐赠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取消了一些原有的捐赠命名;甚至发现了个别单位擅自违背捐赠人意愿任意挥霍捐赠款的现象,所以笔者还认为海外侨胞捐赠活动趋少与部分海外侨胞的善举没能得到应有的善待有关。
 
    大多数人认为海外侨胞捐赠是他们在异国他乡事业有成、家财万贯才回到家乡扬名或留名的。但笔者接触的海外侨胞来看,情况并非如此。如,香港同胞李海根是从打短工、做苦力,继尔做着小买卖积攒钱财的。在他去世前,老人家还穿着有补丁的衣裤.他在家乡武进背对青天、脸朝黄土辛勤耕作的子女也都过着并不富裕的简朴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香港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分别于1991年捐赠10万、1996年捐赠100万、2000年捐赠20万分别在武进前黄中学、湟里中学建造了介眉艺术馆和图书馆。可以说捐赠款里的一分一厘都是他辛苦赚来的血汗钱。特别要提的是李老先生的最后一笔捐赠款是他退休后,也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完全靠省吃俭用,积攒到20万元这个整数时郑重地拿出来捐赠给家乡的。他生前说:因为没有文化,只能做力气活。把钱捐给家乡学校,就是希望家乡的后辈们多读书、有文化,不要再吃没文化的苦。所以确切地讲,捐赠是海外侨胞爱国爱乡、情系桑梓的表达方式,是他们盼望祖国富强、祈盼家乡人富裕、幸福的情感表达。自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大多数受赠单位都能对海外侨胞的这种善举和情感加以尊重、珍惜和善待,但是少数地方领导、个别单位的“擅自行为”却也着实伤了一大批海外侨胞的心,因此笔者呼吁有关单位能对捐赠工作加强管理,进一步重视和保存好海外侨胞通过善举给家乡人留下的硬件和软件,让它们得到应有的彰显并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常州    赵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