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就从一个小山村的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的丰硕成果。
我出生在常州,但我的祖籍在粤北的一个小山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泥坯的房子建在山脚下,屋前是一条小路,路那边是稻田,再往前就是一条小河。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在这片东西宽不足两里、南北长也只有三、四里的山沟沟里,以种植水稻、番薯、花生、黄豆等以及养猪、养鸡鸭等为生。
山里人起得早,天蒙蒙亮,家家户户的女人就起床挑水了。挑水用的是两只大木桶,盛满水有一百多斤,担一趟水约需20分钟,总要挑三、四担水才能把大水缸挑满,这缸水是供全家人一天的吃用和洗澡的。因当地天气炎热,晚上人人都要用一桶热水洗澡。挑完水后,还要上山割一担山草,当地人叫“芦几”,是用来作柴草烧水烧菜的;男人除了种水稻外,还要上山砍柴。试想,每家每户天天山上割芦几、砍柴,年复一年,山上有多少芦几可割?有多少树木可砍伐?但如果没有芦几和木柴,拿什么烧水做饭?由于山上树木稀少,河里的水也变少了。
村上人多地少,人均只有六分田。村民每天一同下地干活,按劳动力记给工分。一个壮劳动力干一天活,一般给记10个工分,到年终分红,10个工分一般也就值0.2~0.3元,一个家庭几个劳动力一年到头劳动能够挣到多少钱!平时要用钱只得把舍不得吃的积攒的鸡蛋或自留地里种的菜拿到市场上去卖,换点钱。极少数的人出去搞副业,一般到江西去“做青山”,即包一片山林,砍了树木扛到市场上去卖,钱大部分是要交掉的。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产量不高,粮食不够吃,农村家庭日子都过得十分艰辛,尤其是有孩子上学的家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改革开放号角,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实行包产到户、创办经济特区、发展是硬道理以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英明决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最大变化首先体现在劳动力的大解放。由于分田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再加上新技术的应用,例如采用抛秧技术,人们不用再从事繁重的插秧劳动了。除了减轻劳动强度外,水稻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村里人不用愁粮食不够吃不饱了。劳动力有了富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深圳、汕头等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寄钱回家,村里人的生活显著改善,山村面貌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首先来看山。我们老家的山都不算太高,可每座山也绵延数里。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也很少有人上山去砍柴或割芦几了。现在村里人做饭烧水用上了煤球和瓶装液化气。山上的林木茂密了,野猪渐渐多起来,野猪喜欢吃种的花生、黄豆及番薯等,害得大家都不敢种这些作物了。当地农技人员根据水土和气候条件帮助农民种埴了果树——李子树。李子树在春节前后开花,夏初挂果。到了李子树开花时节,满山遍野都是开着李子树的白花,景色十分壮观,空气中散发着带点甜味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到果子成熟时,家家户户摘果忙。仅李子一项,每户都有千元的收入,多的达几万元。近年小山村还建成了高山食用山茶油基地。食山茶油,据说可以降低血脂、预防多种疾病,广州、深圳等人想方设法前来购买,目前山茶油每斤的价格已高达38元。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家乡小河里的水显得更加充沛。然而,早起挑水的情景没有了。村里人用塑料管把山泉水从深山中的源头直接引到各家各户。不能引水的人家则在庭院开掘了机井,用电泵抽水,只要开几分钟一天的用水就足够了。有不少人家买了高位槽放在二楼或三楼,把水接到高位槽里,这样村里人用上了煤气淋浴器、洗衣机。
现在来说说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春节,9岁的我和5岁的弟弟随父母回广东老家。父亲托人在上海买好了上海至广州的火车票,到了日期我们一家人从常州坐火车到上海,预留了3个多小时,准备接着坐上海往广州的火车。本来计划得很好,谁知我们坐的这趟火车晚点半天,等我们赶到上海火车站,开往广州的火车已开出多时!我父母看着车站里黑压压的人群真是心急如焚。若要重新排队买票,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当时不但车票紧张,日程也紧,拖着我和弟弟,还有不少行李,正在发愁的之际,幸好一个站里的民警,他帮我们改签了次日的票。由于是改签的票,我们没有座位,我弟弟那么小,车厢里挤满了人,弟弟一直哇哇大哭,我们站到杭州才有了座位。那时的火车时速只有三、四公里,而且站站都停,在火车上坐了四天三夜才到广州。在广州住了一晚,第二天6点钟左右再坐长途汽车往兴宁县,到了兴宁天已经黑了,又住了一晚,第二天再坐车到镇上。当我们到了镇上,我的两个叔叔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叔叔们挑着我们的行李,沿着山间弯弯曲曲小道上坡下坡,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回到了家,见到了自我出生以来从未谋面的爷爷和奶奶。真是回家路漫漫,一路多艰辛!
此后,我父母又多次回家乡,听说家乡的路也慢慢在改变。可以开拖拉机了,不过还是黄土路,晴天灰尘大,雨天路泥泞。2006年“五一”长假我们又回了一趟老家,这次是父母乘着我和弟弟的两辆自驾车回去的,一路沿着高速公里开到广东,途径上海、浙江、江西,中途在江西的吉安住了一夜,第二天下午就到了老家。家乡铺了水泥路,汽车可一直开到家门口。这次一路欣赏沿途美景,十分快速方便。家乡水泥路修好了,逢年过节开汽车回来的也多起来了。起初出去打工的,经过多年的打拼,也有了自已的事业。有建筑承包商、工厂老板、家电维修店主 、运输公司老板、饭店老板等。他们在外地都另安有家,他们已由农村人变成城市人,只是在逢年过节才开车回来探亲或祭祖。
村里的房子经过翻建或重建,再也见不到土坯房,新建的房屋大多是红砖砌墙、钢筋混凝土的楼板,多数是两层楼。村里通了电,家家都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电话等家用电器,与外面打工的子女联系也更方便了。前几年,山里还无法使用手机,因为没有信号,现在山顶上安装了机站,手机也畅通了,有孩子在外面读大学、中专的,家里也买了电脑,接通了宽带,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上网浏览新闻、发E-mail。
最值得一提是村里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离开家乡是迫于生计才背井离乡,现在离开家乡是为了见识外面精彩的世界,劳动致富。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一个小乡村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改革的巨大硕果,知道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下,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常州 袁青)